默想大筵席的比喻

作者:刘长川     来源:雅博网编辑团队 时间:2019-11-24 16:36:51

timg (23).jpg 

  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中国大陆的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落后。特别在农村,若有亲戚朋友请客吃饭,在那个年代可算得上是一件令人欢喜的事。时过境迁,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日,人们的生活可以说是丰衣足食,就是生活在最贫困山区的人们,也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如今,人们对于请客吃饭已不再被视为一件稀罕的事。甚至有人说,现在的人去参加筵席,是给对方的面子才去的,意思是说吃饭是给对方的面子。
 
  其实,这种情形在耶稣的时代就有,从耶稣所讲的比喻故事中得知,有一种筵席是非常重要的,当一个人一旦拒绝邀请,错过了机会,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 耶稣又用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比一个王为他儿子摆设娶亲的筵席。(太22:1-2)

       “同席的有一人听见这话,就对耶稣说:“在神国里吃饭的有福了!”耶稣对他说:“有一人摆设大筵席,请了许多客。(路14:15-16)
 
 
  一、两个看似相同的比喻故事
 
  比喻在圣经文学中是常见的。比喻在教导上可以说是颇有成效的工具之一,它可以借一件事物来讲明属灵的事。耶稣在祂三年多的传道事工中,比喻在祂的教导中占了三分之一。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是耶稣当日所讲的两个有关筵席的比喻,分别记载在马太和路加两卷福音书中。有人说这两个比喻是同出一源,只是马太把故事中的家主改成了王,晚宴是以王为儿子娶亲作为背景。因为两个故事中的情节很相似。那么,如果我们把两个比喻放到一起仔细做一比较时,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耶稣在娶亲的故事里,比喻是以犹太人的习俗为背景,述说神国的情况。讲的神的国就好像一个王为自己的儿子娶亲。在婚宴没开始前,王就打发仆人把请帖发出去,邀请客人届时前来赴席,遗憾的是被邀请的人不肯来。但王并没有因此气馁,等筵席预备完毕之后,就再次打发别的仆人说:你们去告诉那些被召的客人:“牛和肥畜已经宰了,各样都齐备,请你们来赴席。”但这些被邀请的人就以各种借口拒绝,有些说,我田里有农活要做;有些说,我要做买卖养家糊口,说后就一个个不理不睬的走了。而其余的人不但不感恩,甚至拿住仆人,凌辱他们,最终把他们杀了(参太22:2-6)
 
  得知仆人被杀后的王就大大发怒,发兵除灭了那些可恶的凶手,并且烧毁了他们的城。于是王就对仆人说:喜筵已经齐备,只是所召的人不配,现在你们要去到外面的岔路口,凡遇到的人都可召来赴席。仆人就遵照王的吩咐来到大路上,凡遇见的,无论是善或恶,都招聚了来,坐满了席位,筵席就开始了。
 
  当王进来观看宾客时,见其中一个客人没有穿礼服。在这种场合,这对王来说是极不尊重,也是轻蔑的表现。王甚是不悦地对他说:“朋友,你到这里来,怎么不穿礼服呢?”那人听后,无言以答,于是王就发怒,命人将那人的手脚捆起来,丢在外面的黑暗里,叫那人哀哭切齿(参太22:7-13)。
 
  在路加福音里,耶稣讲了一个极为相似的筵席比喻,它与婚宴的比喻,在结构上很相似,说的是主人邀请客人赴宴被拒,只是没有仆人被杀的情节。如果我们仔细对照两个比喻,就会发现它们不是同一个故事。娶亲筵席的比喻,是耶稣最后一次进入耶路撒冷,在圣殿中,紧接在凶恶佃户比喻(参太21:33-22:1)后讲论的;而路加福音里筵席的比喻是发生在安息日里,耶稣受邀在法利赛人首领的家里,在席间(参路14:1,16)所讲论的。两个筵席的举办地点也不同,一个在王的家里,是娶亲的筵席,一个是在一个人的家里,作者并没有交代是什么筵席(参太22:2,路14:16)。
 
  二、比喻所要表达的属灵真理
 
  解经家几乎都赞同王是象征神;儿子是象征耶稣;婚宴是象征着神国里的喜乐,是因着耶稣基督的救赎带来的。首先被召的人是象征成为神之选民的犹太人。按蒙召的次序,犹太人是被召在先的。起初神应许他们的祖宗亚伯拉罕,要赐给他一位后裔,万国都要因他的后裔得福,照保罗所说,这位后裔是特指耶稣说的(加3:16)。因此,耶稣和使徒们传道也是从犹太地开始的。神原本是要借着犹太这个民族,为祂结果子,最终使属天的福气临到万国。只是犹太人没有遵行神这美好的旨意,反倒拒绝了这位使万民蒙福的后裔——耶稣基督。
 
  按惯例,当筵席预备完毕以后,开席前,主人会向被召的客人发出最后一次的邀请。诚然,王再次打发仆人前往之前被召的客人那里,告诉他们,牛和肥畜已经宰了,各样都齐备,请他们来赴席。
 
  如果说第一次的邀请,是象征着神在古时与亚伯拉罕立约,对祂选民救恩的应许。那么,第二次就是耶稣传道三年多的时间里,已将神国筵席的邀请向犹太人发出,可结果遭到了拒绝。而最后一次邀请就是耶稣从死里复活升天后,祂差遣使徒再次向他们发起邀请,是要告诉被召的人,基督已借着祂在十字架上的代死,救赎的工作已大功告成,凡接受邀请的人,就可白白进来享受天国的福气。但最终还是同样被拒。
 
  客人们并没有因王再三的邀请,和付出的巨大代价而感恩。在他们对王的反应中,可分为两等人。一等人只单顾暂时的属世物质,今生的好处,不理不睬地走了,因为他们要忙于各自的事业,至于将来神的国,在他们看来,是多么的不现实啊;而另一些定意要抵挡到底的人,他们不但凌辱王打发去的仆人,甚至将他们杀了。这个情节所要表达出来的是犹太人刚硬的心地,他们不仅杀了生命的主,此后还变本加厉的逼 -/迫教会,杀了神的使者(参徒7:57-8:3)。
 
  这些客人的恶行令人发指,怎不叫王发怒,忍无可忍的王就发兵除灭了那些恶人。有人说,这是指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毁情形,罗马提多将军率兵攻打耶路撒冷城,烧毁圣殿,并杀死了许多犹太人,血流如河。
 
  娶亲筵席的比喻所要表达的真理是,不服从神王权的属地选民,要被驱逐出神的国。既然被召的人拒绝邀请赴宴,王就宣告说,凡愿意前来赴宴的人,无论善恶,都可进来享受筵席(太22:9-10),王这样的决定是预指犹太人拒绝了神的国,不能结果子,使别人得福,那么,神就把祂的国从他们手中夺去,交给能结果子的百姓,笔者认为这“百姓”是指外邦人。
 
  后来被召的人,本该是无份于筵席,那么,这群被召的人之所以能白白的分享王的这次婚宴,可以说完全是出于王的怜悯与恩典。而恰恰相反的是,原本首先被召的,却无份于筵席。
 
  这个比喻是提醒今日的基督徒,今生在地上的责任和使命是什么?就是主托付给我们的使命,是要叫万民做主的门徒。这是神赐予我们的权利与福分,我们若像比喻中那些抗拒王权,和只顾今生利益而轻视神国的人,必将失去结果子的机会。被召参与事工的人虽然不分善恶,但他当具备该有的品格,且绝对的服从王权。不要像那个故意不穿礼服的人,最终无份于神国的事工(参太22:11-13)。
 
  耶稣给这个比喻的最后总结是:“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太22:14)可见,被邀请的人虽多,但真正被选上的人却不多。这句话适合最先被召和最后被邀请的两种人。
 
  至于路加福音中筵席的比喻,是由一个人在席间,对耶稣所说的话引起的。这人对耶稣说:“在神国里吃饭的有福了。”(路14:15)
 
  耶稣在这个故事里,首先要表明神摆设了筵席,人是可以白白的进去享受神国的福气(路14:16-17),神邀请人进去坐席是出于祂的恩典,但人被拒之门外,是因为人拒绝了祂的邀请。(路14:24)
 
  当日众人推辞坐席的原因是:一个说“我买了一块地,必须去看看。请你准我辞了。”又有一个说:“我买了五对牛,要去试一试。请你准我辞了。”又有一个说:“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路14:18-20)
 
  这个比喻对当代的基督徒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我们都承认神的国美好,也羡慕神的国,神也愿意我们白白的分享祂的恩典,只是我们不愿意进去,却以今生的事物为念,找借口回绝神的邀请。这是多么的得不偿失啊!
 
  结语
 
  教会今日在地上存在的目的就是传扬福音,见证基督。借着圣礼、教导,使万民做主的门徒,这就是基督托付给教会的大使命,教会当绝对地服从基督的权柄,教会若拒绝基督的命令,那么,教会就将会失去结果子的机会,以至最终失去属天的福气。同时要建立基督徒的价值观,活出天国的生活,领受从神而来的恩典!
 

  TAG:默想 筵席 比喻

【作者简介】 刘长川,雅博网编辑:16岁受洗归主,25岁被神恩召服事至今。现全职于广东利河伯归正教会,负责教牧工作;广东传道人。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你要怎样向主交帐  上一篇:末时的提醒 打印文章   录入:刘长川   责任编辑:刘长川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 赞助商链接
  • 热门文章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3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