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从主的基本要求

作者:陈老师     来源:作者原创 时间:2021-10-16 08:47:47

跟从主的基本要求.webp.jpg

     路9:57--62“他们走路的时候,有一人对耶稣说:你无论往哪里去,我要跟从你。耶稣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又对一个人说:跟从我来!]那人说:主,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只管去传扬神国的道。又有一人说:主,我要跟从你,但容我先去辞别我家里的人。耶稣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

  在这段经文里,说到耶稣和三个人对话,它们都和跟随主的要求有关。当我年青的时候,每当读到这里,总觉得很困惑,因为有点摸不清到底耶稣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好像有些人要跟从耶稣,但是耶稣却不要他,回掉他;有些人并没有要跟从耶稣,耶稣却拉住他,硬把他召了跟从。为什么耶稣对这几个要跟从他的人,会有这样不同的要求呢?到底他的意思是要我们怎么做呢?其实耶稣在跟这三个人的对话里,都没有拒绝他们的跟从,只是反映出他对一切要跟随他之人的基本要求;对我们凡有心事奉主的人来说,这段经文是具有非常重要之意义的。

  不是要知道他们是谁

  记得当我年青的时候,每读到这里,最希望知道的就是,这三个人到底是谁?是不是十二个门徒中的一个?后来他们又怎样了?耶稣最后有没有接纳他们?为什么圣经不把这些事情讲清楚?但主的意思和圣经的目的,对这三个人是谁并不重要,以后他们怎样了,也不是我们必须知道的;要紧的是,从耶稣和他们各别的对话里,明白主的心意和要求,我们当以怎样的心志和态度来跟从我们的主。这三个对话内容正反映了主对一切要跟从他之人的三个基本要求;并不是耶稣没有原则地要这个人跟从,不要那个人跟从。

  今天凡是乐意跟从主的人,我相信我们的主是没有偏心,都同样愿意接纳的。以赛亚听到天上的呼声“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赛6:8正反映出主对我们每个作神儿女的盼望。当主在世的时候,也是如此告诉门徒“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太9:37-38作工的人本来就少,如果我们真有甘愿事奉的心志,主必不会拒绝。

  认识跟从主的艰巨性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人,他跟耶稣说“你无论往哪里去,我要跟从你。”从态度上,他在三个人中是最主动,也是表现得最坚决的。无论耶稣到哪里去,他都要跟从主,表示他不是一般的跟从,是不计代价和条件的。正因如此,耶稣要告诉他“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有人以为耶稣的回答是在拒绝他的要求,不要他跟从。其实耶稣并没有拒绝他,只是要他在作出这样不计代价的跟从决定前,先作好充分考虑,也要真正弄明白,“无论往哪里去”的跟从,这将意味着什么。他必须懂得,跟从主不是那么轻松愉快,不是凭一时感情冲动可以坚持的,这是需要他在生活上即使“没有枕头的地方”,也能甘心继续跟从主的。正因为他表现得这样坚决,耶稣才需要向他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切实认识跟从主这条道路的艰巨性。

  从态度上来说,这个人所表现的是对的,是主所喜悦的,是我们的榜样。但耶稣不愿意我们只是在一时感情冲动下的跟从,糊糊涂涂的跟从,嘴上说得漂亮的跟从。耶稣首先就是要我们明白‘跟从耶稣’意味着什么?“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这句话所反映的,不是工作的难度,才干学识上的高标准,而是生活上的刻苦牺牲。这不是在拣选一个工种,选择一种职业,个人生活习惯和要求可以是自己的私事,不受影响。我们要跟从主,走事奉主的道路,生活上的撇下舍己乃是首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耶稣自己留给我们的脚踪,就是“没有枕头的地方”。

  要吸取马可的教训

  我们从马可的失败经历,可以知道耶稣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要求。马可在第一次跟随巴拿巴和保罗出外布道时,我相信他是确实有心愿意事奉主的。我们再从保罗最后说“你来的时候,要把马可带来,因为他在传道的事上,于我有益处”,(提后4:11)可以知道,马可不是一个没有恩赐才干的人。可是那时马可的心中,可能怀着天真的想法,并不真正认识‘跟从主’意味着什么,结果跟着巴拿巴和保罗走了不多远,到了旁非利亚的别加,就半途而废,回耶路撒冷去了。(徒13:13)

  虽然圣经里没有说是什么原因,但从后来保罗不愿再带他一起走,可知他那次的离开是不应当的,对事工是造成损失影响的。(徒15:38)一般大家都认为,这是因为他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攻击和艰难估计不足。他以为跟从主、事奉主就象是选择职业,只需要自己有崇高的理想,有作教会工作的知识和热忱就够了。他生长在耶路撒冷,习惯了大城市的生活方式,他的家就是当时教会的聚会点。徒12:12他看到弟兄姊妹对事奉工人的爱戴和尊敬,就以为跟着巴拿巴和保罗出去传福音,也同样会到处受欢迎,到处享受弟兄姊妹的爱心;根本想不到会有完全不同的生活条件,需要过‘没有枕头地方’的生活,甚至还有遭遇患难的可能。保罗曾经对这样的生活,有过非常精彩的具体描述,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林后11:23-28)当马可发现现实中的事奉生活,和他头脑中的美妙想象,相差得实在太远时,他无法再继续跟下去,就逃回耶路撒冷去了。

  今天在我们周围,也有不少这样的弟兄姊妹,尤其是过惯大城市生活的弟兄姊妹,他们在真理认识上是够得上作教导事工的,甚至在生命经历上也是丰盛老练的,但就是这个生活关过不了。要为神作工,只能局限在城市里;要出到外地作工,先要了解那里生活条件如何?特别是卫生条件如何?常听到农村弟兄姊妹反映,有些恩赐不错的工人,到了农村,在生活上很没有见证,以至难被当地弟兄姊妹接受,使事工效率上大打折扣;有些人干脆就象马可,做了逃兵。

  跟从主不是职业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对话在马太福音里也有记载,而且告诉我们,那个人是一位文士。太8:19-20我想这是为什么耶稣要特别向他提出这样要求的另一个原因。文士的本职工作是抄写律法,而解释律法也在他专业范围之内。因此当他打算跟从耶稣的时候,可能认为和原来他所从事的工作应是同类的,都是作宗教工作。作为文士,他在犹太人中间是广受尊敬的,是解释律法的权威,是有地位的宗教领袖,是社会上的上层人士;因此一般都有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

  就是这样一位士师来见耶稣,表示愿意跟从主到无论什么地方和地步。当耶稣看到有这样一个文士,当时社会上的‘精英分子’,表示愿意来跟从他,这么难得的人才,只有欢迎,是不会不要他的。当这个文士来见耶稣的时候,他以为耶稣一定会问他有没有丰富的圣经知识,有没有教导的恩赐和才干,他很有把握,他绝对是‘五千两’的,一定能以‘高分’被录取的;想不到耶稣会问他能不能过‘没有枕头地方’的生活。但耶稣知道,这个文士各方面确实很优秀,也承认他确实是有心愿意来跟从,但他的最大问题,是能不能胜过那完全不同的生活条件。这个文士可能确实是在听了耶稣的道理后,内心受感动,觉得耶稣所讲的,比律法要强得多,透彻得多,具体得多;因此作出坚决跟随耶稣的决定。可能这个文士认为,跟从耶稣和做文士,都是教导以色列民认识神的工作,只需要在解释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重点就可以了,跟自己的生活完全无关。

  耶稣知道他的想象虽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新约救恩确实是旧约律法的实体和应验,认识神的原则内容是一致的;(来10:1)但他不知道,以色列民有责任供应文士祭司生活需用,跟从耶稣传福音,却是要让人白得这福音的好处。(林后11:7)所以跟从耶稣之人的生活条件,和做文士能得到的生活待遇,是完全不同的。耶稣没有对别的跟从他的人,提出这样的要求,只对他要提出来,正是针对他具体的情况和需要而提的。

  跟从主需走撇下的道路

  耶稣知道,对这个文士来说,他要跟从耶稣,不是换一个职务,而是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是撇下一切跟从主的路,是在世上被当作污秽渣滓的路,是在世人中被厌弃的路。原先你可能到处受人尊敬,有安定的生活,当你走上跟从主的路时,等着你的就是艰难困苦,是“没有枕头地方”的路。耶稣教导我们,若不撇下所有的跟从他,就不配作他的门徒。路14:33对这个文士来说,他首先需要撇下的,就是他的生活条件。

  很多人以为,为主作工,要紧的是他有没有恩赐能力,口才知识,他办事的效率如何?生活细节问题乃属个人私事,怎么能算是跟从主的条件,而且还是必要条件呢?但是耶稣知道,再有恩赐才干的人,如果把生活要求看作是自己的私事,不能‘随遇而安’,以为自己理当享有特权,那么他必然无法作一个顺服听命的忠心仆人。如果他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胜过,终必会碰到走不上的时候。

  耶稣知道这个文士的弱点,特意向他指出跟随主的艰巨性,正是为了爱他,希望他能跟从,所以必须先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以免半途而废,羞辱主名。就象耶稣曾经指出的,如果你要造房子,就当先坐下算计花费,以免到时盖不成功,惹人笑话。(路14:28-30)今天我们要跟从主,我们也要核计一下,能不能跟从主到底。从哪些方面来核计?不只是有没有恩赐能力才干学问,更要紧的,可能还是我们能否撇下自己的权利享受,甘愿为主过艰苦的生活。

  奉献不是献身

  现在很多弟兄姊妹喜欢用‘献身’这个名词来代替‘奉献’,以为两者的意思是一样的,‘献身’只是‘奉献’更带有时代气息的用法。我们必须认识,今天社会上可以把‘献身’和‘奉献’这两个名词混为一谈,但在教会里,这两者的含义和要求,是有很大不同的。‘献身’是出于自己的选择,就象作教师的是献身给教育事业,做医师的是献身给卫生事业;有人以为作主事工,不也就是献身给宗教事业吗?虽然在今天事奉神的人中,确实不乏这样献身精神的人,但按照神的要求,这是不够的。献身乃是在自己崇高的理想和情操驱使下,作有益于人类社会的事情,是值得钦佩的。但献身者的主权还是操在他自己手里,他认为哪一种工作有意义,符合自己的理想和志愿,就为自己作出选择和安排。

  但‘奉献’却不同,‘奉献’的关键内容是‘没有自己的选择和安排’,和‘献身’相比,奉献是在献身之外,还得加上‘撇下’,需要撇下自己。今天你要做一个教师,并不需要撇下自己;你要做一个医生,也不需要撇下自己,你可以继续当你自己的主人。但是当我们要跟从主,要奉献,主对我们的要求,首先就是要撇下一切;在所撇下的一切里,又首先要撇下自己。

  如果我们只有献身精神,虽然也有可能全心投入作主事工,也可能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效果,但必然会为自己作出很多保留,不可能“无论往哪里”都跟从主的。只有具奉献心志的人,才是首先撇下一切,撇下自己,没有自己的拣选和安排,一切由耶稣作主,无论哪里都能跟主不动摇。就以马可来说,他第一次跟随巴拿巴和保罗的时候,不是没有献身精神,他是愿意献身在福音事工上的,不然他不会跟了一起去。但他不懂得什么叫‘奉献’,不知道需要撇下自己,没有自己的喜好和要求。当他跟着巴拿巴第二次走上事奉的路时,虽然环境还是跟前一次一样,有艰难困苦等待着他,但他已经懂得了奉献的意义,才能跟从主,就是到“没有枕头的地方”也不偏离。

  跟从主不是找出路

  有些人羡慕作教会工作,乐意做传道人;倒不是因为他有爱主的心,有愿意事奉主、服事弟兄姊妹的心;而是因为他以为作传道工作很轻松,没有严格的上下班制度,没有必须完成的工作指标,别人一个礼拜工作六天,休息一天;作主工作的人,一个礼拜工作一天,其它六天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混过去。这样的人往往是因为在教会里,看到个别不忠心牧人的坏榜样,以至对事奉主,跟从主产生错误印象。

  多年前我碰到几个青年人,都正准备要去上神学。当时是文化g e命过去不久,社会上有了公开的教堂,现在又开办起神学院,让各地教堂推荐青年人前去上学,培养教堂的接班人。因为这在当时是‘新事物’,我也希望能了解一点情况,就问他们,在办入神学院手续时,有哪些要求?有没有要写自己蒙召的见证?因为我记得当我年青的时候去念神学,最要紧的就是要写一篇蒙召见证,表明自己是清楚蒙神所召,作出跟随主的决定是神的呼召和拣选。这些青年人却连什么是‘蒙召’都不清楚,更不要说自己蒙召经历了。他们承认自己对信仰并不熟悉,他们只是觉得能进神学院也不错,因为这在当时社会上,也是被承认的一所‘大专院校’。

  我就问他们,既然他们的目的是进大专院校,为什么不去念一般的院校,而要念神学呢?他们说自己要进一般的大专院校,可能考不上;因为他们来自农村,在学识水平上,无法和城市里的高中毕业生竞争。所以虽然他们并不认真想作教会事工,更无心奉献事奉主;但面对现实,能进神学院也不错,至少可以跳出自己目前的处境。在他们看来,做一个宗教工作者,总比留在农村有前途。

  我并不责怪这些青年人,因为他们没有得到合适的真理教导,所以不明白什么叫奉献和事奉主。他们不懂蒙召,更不知道奉献作主事工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正需要耶稣在这里跟三个人对话所带给我们的教导。耶稣向我们首先指出的,就是要认识跟从他的艰巨性,要充分做好这方面的思想准备。这些人虽然也好象是愿意跟从主,但却并不准备耶稣无论往哪里去都跟从;他们跟从耶稣只是为了想逃避艰巨的生活,想到自己喜欢去的地方。所以如果需要他们到“没有枕头的地方”去时,是肯定跟不下去的。

  今天我们要随便做一些教会工作,把它当作一种职业,一种出路,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要做一个忠心有见识的仆人,要忠心跟从主到底,我们愿意奉献而不是献身,那么耶稣提醒那个文士的话,今天也同样提醒我们;这不是一条轻省易走的路,如果我们对这条道路的艰巨性认识不足,迟早有一天我们在这条道路上会走不下去的。

  认识跟从主的紧迫性

  我们不但要认识跟从主的艰巨性,也要认识走这条路的紧迫性。这第二个和耶稣对话的人,不是自己报名跟从,而是耶稣主动呼召他的。过去我总不能明白,为什么第一个人主动要跟从耶稣,耶稣好象表示不欢迎,不鼓励。现在这个人自己没有要跟从耶稣,耶稣却又不顾他正要去埋葬父亲这样的急事,硬拉住他,要他跟从。为什么耶稣对他们会有如此不同的要求呢?

  首先,我们必须注意,这三个人中,他是唯一耶稣主动呼召他的。我们已经说了,圣经没有告诉我们这三个人是谁,因为圣经的目的是要我们从这三个对话里,认识跟从主应有的态度,不是要介绍这三个人。耶稣和这个人的对话,是特别告诉我们,一个已经蒙主呼召的人,应当避免的错误心态。

  我们常以为,这个人在去埋葬父亲的路上碰到耶稣,硬被拉住,不顾他父亲刚死,要他跟从。但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段对话,就可以知道,圣经并没有这样说,他的回答其实只是他不想跟从耶稣的推托之辞。他的意思是,现在他还有年老的父亲,所以他不能跟从;等父亲死了,埋葬了,到时他再来跟从主。用我们中国人习惯的说法,就是他要先在家尽孝,然后再跟从主尽忠。他只是在强调理由,为自己不想跟从主找托辞。这样的人,真到父亲死了,埋葬了,他又会有第二个托辞,譬如要等他母亲死了、埋葬了,孩子长大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耶稣借着和这个人的对话,是要特别提醒一切已经蒙召事奉主的人,当我们蒙召以后,在我们人生中,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事情,是比传福音作主事工更重要的;这是我们人生第一要紧的使命,要认识它的紧迫性,是不能等待的。

  当心魔鬼的拖延战术

  其实象这个人这样的回答,今天在我们弟兄姊妹中也并不少听见;有的人说“等我退休以后就服事主”,也有的说“等我孩子长大了,我就奉献做传道”,甚至还有人说“等我到了外国,我就一定事奉主”;这类说法正是这个人对主回答的‘现代版’。当然神对我们各人有不同的旨意,有不同的呼召,可能神为我们安排事奉的路确实是在将来,是在外国。但如果我们是象这个人,已经有主清楚的呼召,我们人生的时间表就不再在我们自己手中,而是在神的手中,我们不应再为自己定下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才事奉主。

  弟兄姊妹必须记住,当我们清楚主的呼召,自己也已经决志事奉主,我们就已经是一个跟从主的人;即使我们还没有得到事工的具体托付和机会,我们也已经是在跟从了。至于神要我们什么时候具体投入事奉工作,赐给我们事工的机会,那由神自己带领决定;我们的责任是随时做好准备,只要神一呼召,我们就立即响应,立即投入跟从。如果还想用任何理由来推辞,那只能是出于魔鬼的拖延战术。

  这第二个人,如果耶稣没有呼召,是他自己有心跟从主,但计划先在家尽孝,等安排了父亲的丧事,然后出来事奉主;他这样的打算就没有错,而且是值得鼓励的。有些弟兄姊妹说“等我退休以后,我就事奉主”,有这样的心愿并不错,因为他们的意思是,到退休后,可以有更多时间,甚至全时间事奉主。在教会中,全时间事奉主的工人总只是少数的,对大多数弟兄姊妹来说,没有神清楚呼召,就不要随便离开自己原在的职业,我们同样可以带着职业跟从主;不等于有了自己的职业,就什么事奉工作也不能做,必须等退休以后才开始做。这第二个人,是已经得到耶稣的呼召,他再提出要等父亲埋葬后,退休以后,孩子长大后等等的理由,就是不应有的推托之辞了。

  跟从主就是传扬福音

  那么‘跟从主’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该怎样做才是真正的‘跟从主’呢?从耶稣回答那个人的话,我们可以找到最好的解释:你只管去传扬神国的道。耶稣告诉他,跟从主就是去传福音,传神的道,并不是必须跟在耶稣身边,寸步不离。所以即使当时那个人真的是父亲刚死,耶稣也没有禁止他回去埋葬父亲,他可以回去,但不能因为忙于安排埋葬的事,把传扬福音的事忘了,忽略了。

  耶稣会呼召他,必是因为知道他是有心跟从主的,但从他对主呼召的回应,表明他没有把跟从主看作是人生首要目的,把事奉主当作是人生第一大事。他就象耶稣所讲撒种比喻里的荆棘地,种子撒下去,不是不长,但无法结实,因为被太多荆棘挤住了。他有心跟从主,但在他里面又有太多荆棘,被太多世务缠身,以至把跟从主的事搁在一边,放到次要的地位。(提后2:4)耶稣对他的回答,正是要他明白作主事工的紧迫性,是不能等的,和‘埋葬死人’来比,这是更重要的。‘埋葬死人’只是今世的事情,和跟从主作永世的事工相比,这只是在‘必死’的范围,属死(死人)的事情。但传神的道乃是关乎生命的大事,是应当放在首要地位的。

  一个全时间奉献的人,应当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就是不带任何其它职业和职务,专以传扬神国的道为己任。其他弟兄姊妹虽然有自己的职业,需要上班打工,但不等于就不能跟从主,因为跟从主就是‘只管去传扬神国的道’。任何上班的人,总有下班的时候;这时,我们就应当传扬福音,传扬神的道了。因为即使我们需要天天上班打工,我们人生的目的却不是为上班,为赚钱,也同样是‘为主而活,为主传福音’。

  简单的说,神并没有呼召每个弟兄姊妹都全时间奉献,但却要求我们都是全心跟从他,为他而活。神所要的是‘全心’,不一定是‘全时间’。一个全时间事奉主的人,不等于他就一定是全心为主的。对这样的人,如果不能全心,将来要受的责打,也必然是更严厉的。

  对主呼召应立刻跟从

  今天我们每个作神儿女的,即使不是蒙召全时间事奉主,也应当同样抓住每个机会,随时随地、全心全意传扬福音。我们必须认识事奉主的紧迫性,我们的人生并不那么长,虽然在退休以后,确实可以有更多时间来事奉主,但不应当把一切事奉,都寄希望在退休以后,以至失去当前许多事奉的机会。摩西曾感叹地说,自己的人生是“如飞而去”。(诗90:10)主给我们一生的时间已经不多,更何况主必快来,我们不知道还能有多少时间为主作工。我们必须认识到,‘今天’是主给我们的机会,明天如何,我们就不敢夸口了。(雅4:13-16)

  我现在早已到了退休的年龄,在我心中常这样自问,我还能活几年?即使再活二十年,不也是转瞬即逝吗?何况当老到一定的年纪,不但行动不便,连头脑都会不灵,到时不要说为主作工,连生活都需要人照顾了;这样一算,剩下能事奉主的时间就更十分有限了。所以现在我心中总有一种时间的紧迫感,好象自己正在和时间赛跑,是以前年轻时所没有的;也常后悔年轻时没有抓紧机会,好好爱主。

  在我们中间年轻的弟兄姊妹,你们不要以为自己还年轻,可以慢慢来。即使我们人生还有漫长的岁月,如果一直‘明日复明日’下去,几十年也是会一晃而过的。在我记忆中,我象你们这样年龄的日子,好象就在眼前刚过去那样。好多人喜欢把自己的奉献放在将来,没有看到那是撒旦的欺骗,他最喜欢我们把什么都放到明天,寄希望于将来。

  有一次耶稣跟门徒说:你们岂不说,到收割的时候还有四个月吗?我告诉你们,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熟了,可以收割了。(约4:35)我们常和门徒有同样的想法,时间还没有到,还早,以后再说;其实是我们自己有太多为自己的打算和安排。所以耶稣严肃地提醒我们,已经可以收割了,是到了打发工人去收庄稼的时候了。我们应当求主打发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收割工作是紧迫的,不能耽延的,否则是会大大影响收成的,这是人人懂得的道理。

  所以我们不论年老年轻,全时间事奉的工人,或一般的弟兄姊妹,我们都同样应当认识跟从主的紧迫性。不管是谁,我们跟从主,就当传扬福音,也就在今天。

  不通情理不等于属灵

  耶稣跟第三个人的对话,又向我们指出了另一个要跟从他的基本要求,那就是要认识跟从主的彻底性。这个人和第一个人一样,是主动要来跟从主的,但是他在表示要跟从主的同时,又提出了一个似乎有理,实际是多余的要求,“容我先去辞别我家里的人”。

  过去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总感到耶稣好象有点不通人情;这个人要跟从主,先回去向家人说一声,这有什么不对呢?为什么耶稣马上就肯定他是会“手扶着犁向后看”的,是会动摇走不到底的呢?是不是耶稣对他有偏见呢?当以利亚呼召以利沙的时候,以利沙不也是提出这样的要求,回去向家人和乡里们告辞,以利亚并没有不同意。(王上19:20-21)

  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耶稣和这个人对话的意思,确实很容易使我们误以为,要跟从耶稣,就得不讲情理,越属灵的人就越不通情理。我曾经碰到过这样的人,‘属灵’得令人难以亲近,甚至已经不讲情理到称自己父母为‘老弟兄、老姊妹’了。当然我相信绝大多数弟兄姊妹是能够分辨,这样的‘属灵’表现是不正常的。

  认识跟从主的彻底性

  这第三个和耶稣对话的人,如果是耶稣呼召他,他家里的人都不知情,要求先回去通知家人,向他们告辞,就象以利沙所做的,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圣经清楚记载,他是主动来跟耶稣说“主,我要跟从你”的;所以应当是有备而来,他为什么要离家,家里的人应当是心中有数的。为什么又立即要先去辞别家人呢?可能他只想当众表示一下自己的热心爱主,在愿意跟从主的事上不落人后;但实际上心志并不坚定,只希望自己表现完了,博得耶稣和大家的赞赏后,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回家。

  弟兄姊妹不要以为不会有这样的人,我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记得当我年少的时候,参加一次青年特别聚会,结束的时候,台上的牧师呼召说:凡愿意爱主,把自己一生献给主的青年,请站起来,我为你祷告。当时我看到周围有好几个人站起来,就心想,如果我不站起来,不是表明自己不爱主,不愿跟从主吗?为了怕落在人后,也就站了起来。虽然当时我心中是有受到感动,但并没有坚定一生跟从主的打算;总以为这么站一下,完了还不是照样回家?只是主的特别怜悯,他已经悦纳了我当时那么一点点的感动,从此就用各种方法,帮助我坚定自己的奉献心志;使我一直到今天,虽然经过很多失败软弱,还能继续‘手扶着犁’,也还没有‘向后看’。

  耶稣知道这样的人就象我那样,即使不是想哗众取宠,跟从主的心志,也不会坚定;所以特别提醒他“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耶稣并没有拒绝他的要求,只是针对他可能存在的问题,提醒他必须认识走这条奉献道路的彻底性,才能来跟从主。

  当然也有可能,他是在听了耶稣的教导,心中深受感动,临时起意要跟从主的。即使这样,他跟以利沙的跟从还是不一样,因为以利沙是以利亚呼召他的,他需要立刻接受呼召,随以利亚而去。现在这个人不是耶稣呼召他,而是他主动提出要跟从耶稣的;耶稣并没有限定他跟从的时间,更没有要他立即起来跟着走。他主动提出要跟从耶稣后,又立即要求回家辞别亲人,听起来似乎很尽责,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要求。就好象一个人去应征工作,还没有被录取,就已经先提出要探亲假,你想人家会要他吗?

  过分家庭观念对跟从主的影响

  而且这样的人,耶稣知道一定还存在另一个问题,会严重阻碍他跟从主的,就是他必然有浓厚的家庭观念。当他回去向家人告辞时,很可能会在家人的劝说下改变主意,又不想跟从了。虽然我们事奉神的人,不应当不通情理,但我们也应当知道,过分浓厚的家庭观念,常是我们走事奉道路的拦阻。在事奉神的弟兄姊妹中,确实有些人,虽然自己是忠心愿意事奉主的,是出于真心愿意走十字架道路的;可是最后因为受到家庭的拖后腿,在这条奉献的路上最终动摇了,无法继续走下去,家庭成了我们走奉献道路的绊脚石。

  从这些年自己事奉中的经历和感受,再看到周围一些同工和前辈的脚踪,使我深深体会,‘家庭’在这条奉献道路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有一次有两位弟兄从海外来,我带他们去看另一位弟兄,是已经为事奉主,举家搬到中国多年了。当大家见面后,这两位弟兄异口同声的问这位弟兄一个问题,就是他是怎样说服妻子跟着一起来中国的?表明这两位弟兄都有同样的负担,但也都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难题。

  耶稣提醒我们“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太10:36)并不是意思你家里的人要与你为仇,要拦阻你走奉献的路;而是因着你自己过重的家庭观念,使你家人在你心中占有了不当有的份量,以至影响你走事奉的道路。他们成为你走事奉道路的‘仇敌’,只是因为他们是你内心思想斗争中的对立面,是你自己过重的家庭观念,把他们推到这对立面去的。

  所以耶稣跟这第三个人的对话,确实是我们事奉神的人非常重要的提醒,不要手扶着犁向后看;不要又想向前走,又舍不得要向后看;不要又愿意奉献,又撇不下家庭。当耶稣提醒我们,要提防我们的家人,成为我们走奉献道路的仇敌时,接下来他特别向我们指出,胜过这个‘仇敌’最好的方法,就是撇下自己的家人,不让他们在自己心中占不当有的地位。耶稣并不是要我们不负责任地撇下家庭不管,这和圣经更多的教导并不符合;耶稣要我们撇下的,是我们心中的家人,是我们过分浓厚的家庭观念。(太9:34-38)

  要像打破玉瓶那样彻底

  让我们从马利亚打破玉瓶膏主这件事情来学习功课。马利亚在膏耶稣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打破玉瓶呢?如果她打开瓶盖,把香膏倒出来膏耶稣,不是也可以吗?从结果来看,可能是差不多,但从心志来看,却完全不同。如果是打开瓶盖,马利亚在倒出香膏膏主的过程中,还有后悔的机会;她可以只用半瓶香膏,为自己留下一点;她也可以在倒出香膏以后后悔了,又把香膏收回去,装回到瓶子里。但马利亚是打破玉瓶的奉献,她把玉瓶打破,不但表明自己彻底奉献的心志,也是帮助自己奉献的心志不动摇不后悔,因为她知道,自己难免会有动摇后退的时候。

  我们的奉献也应当是如此,不是我们故意要动摇后退;但我们必须承认,当我们还活在肉身之内时,是难免会有软弱的时候,会有被私欲牵引诱惑的时候;我们的家庭观念,在我们心里,是会起到仇敌拦阻作用的。这时,如果我们只是打开瓶盖的奉献,就会受‘收回香膏’的试探,就有失败的可能。但如果我们是打破玉瓶的奉献,就可以帮助我们坚定奉献心志。即使你想后悔,想收回香膏,瓶已经打破,无法收回了。按照耶稣在这里的教导,就是不给自己有向后看的余地。

  奉献不是献上得不到的

  亲爱的弟兄姊妹,今天我们看到愿意奉献的人不少,越来越多年青人表示愿意去读神学,愿意事奉神;但真能够彻底奉献的人又有多少呢?有的在奉献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动机不纯,有的虽然真愿意事奉主,但心不坚定;当周围环境对他的吸引越来越强的时候,又暗暗地收回奉献,去走世界的路。尤其是面对今天社会上经济改革开放的局面,对很多事奉神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当看到我们周围的人,纷纷改善物质条件和生活内容时,我们是否还能继续为了事奉主,仍然生活在艰苦的条件下?即使我们自己不为之动心,当我们的家人孩子提出异议的时候,我们的心能够不被动摇吗?我发现越来越多事奉神的工人,正面对着这样的煎熬,也有因此被家庭拉回到世界去的。

  今天我们奉献,不是奉献我们得不到的东西;而是奉献我们能够得到的,已经是属于我们的东西。如果我们得到这些东西,并不是不合法,不是犯罪;属于犯罪的东西我们就不是要撇下,而是必须除去。我们愿意为主撇下的,不但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可以得到的,或是已经在我们手里的;只是为了跟从主的缘故,甘心乐意的撇下,这才叫奉献。撇下是放弃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情愿为主而放下不要;不是原来就要不到的东西,现在放弃不要了。这只是“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心理,这不是撇下。

  过去中国整个社会都没有开放,人人没有改善生活的机会,我们走奉献道路也就相对容易些,因为我们撇下的,是我们原来就无法到手,别人也没有的。现在就不同了,我们要奉献的,是我们有机会得到的,甚至是已经在我们手里的;为了事奉主,走奉献的道路,我们能不能甘心情愿地撇下呢?这才是真正的奉献。这是真正需要我们有“继续手扶犁头,坚决不回头”的心志,有象马利亚那样打破玉瓶的心志。

  在希伯来书第十一章里,提到很多我们的信心前辈,为我们留下美好的脚踪。这些人撇下一切跟从主,不是不得已撇下的,因为“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来11:15)可是他们就是不回去,他们是真正奉献自己跟从主的一群,是我们的榜样。圣经更向我们指出,他们之所以能够如此撇下,是因为他们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是因为他们跟随主的脚踪,“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十字架的苦难。”(来12:2)

  耶稣盼望我们跟从他,但他不愿意骗我们走上这条路,盲目地走在这条路上,不知道走这条路究竟意味着什么。他要我们在跟从他之前,先认识这条道路的艰巨性,紧迫性和彻底性。只有这样的人,在跟从主的时候是能够不顾一切的,立即响应的,撇下所有的。也只有这样的人,有一天能够在天上,得到主永远荣耀的赏赐。

  TAG:跟从  要求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以法莲是没有翻过的饼”——从圣经中找出信仰的平衡点  上一篇:如何预备主的再来 打印文章   录入:华美   责任编辑:华美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 本作者更多文章
  • 赞助商链接
  • 热门文章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3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