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路上流传着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文章,所述故事是否为真人真事,无法得知。但即使是作者虚构的人物情节,却也让人十分感动、发人深省 ──
公车上的髒男孩
公车靠站时,一个身上带着泥巴的孩子,背着一只编织袋,一看就知道是在工地打滚过的模样。他上了公车后,刚好有人从座位上起来,孩子就坐下了。
没多久上来了一个孕妇,孩子马上站起来对她说:「阿姨,妳坐吧!」
孕妇看了一眼髒兮兮的孩子,并不作声。男孩赶紧把编织袋放在地上,从口袋裡拿出张纸,轻轻擦了擦座椅说:「阿姨,现在不髒了,妳可以坐下了。」孕妇才在众目睽睽之下,不太好意思地坐了下来。
旁边一位大妈对男孩说:「你真是个好孩子。」
孩子憨憨地笑了:「奶奶,其实我不够好,以前妈妈总说我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但现在我勇敢了,要像阿甘一样。」
「喔!你知道阿甘啊?」大妈惊讶的问。
「是的,因为妈妈教我看『阿甘正传』。」
「你学到什麽?」「我学到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走自己的路,就像一盒子中有各种不同的巧克力。」
在场的人,都因男孩的一番话,而感动不已。
锄头式亲职教育
这篇文章的作者,很明显的是想藉着这个故事,提醒父母们要教给孩子「不须在意别人的眼光,走自己的路」的处世之道。强调只要能自我尊重,不因贫穷、困乏而轻看自己,就不会在意别人歧视的眼光或举动。
这位男孩的母亲,想必是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灌输他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宽广的胸怀,不但用爱引导孩子能肯定自己,也要能接纳别人。她的教导就像用「锄头」翻土、鬆土一般,先帮助孩子感受到接纳和关怀,从而产生自尊和自信。当孩子的心灵能够柔软、丰润,再适时栽下各类美德的种子。有鬆软肥沃的土壤,种子自然就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实。
做父母的若用这种「锄头」鬆土般的方式来教导孩子,必定会先仔细地观察土质、花心力了解土壤的需要,等照料培养好土壤之后,再确定往后该如何栽种。也因着对土壤的珍视和了解,会用爱心、耐心播下合适的种子,然后加上适时适量的养料,并且对幼苗的发展与结果,有正确的期待。如此,自然就不会盲目、躁进、跟风式地撒种施肥,甚至揠苗助长。这样的教导方式,不但能建立起亲子间的尊重沟通,更会带出孩子对生活环境、与周遭人事物的影响力。
榔头式亲职教育
然而,不少父母或许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比较习惯用「榔头」式的方法来教养子女,也就是在言语和行为上,随时随地像提着把榔头似的,不自觉地就用批评、漫骂、嘲讽、责打的方式对孩子敲呀、打呀、槌呀!父母的本意是要即时「修正」儿女的行为,但实施出来的,却成了毁坏性的「打击」。不适当的体罚或责备,常会让孩子的心灵被抨击摧残,以致破碎扭曲。此法带出的结果,往往就是孩子的弹性疲乏、充耳不闻,或是亲子间的剑拔弩张、恶言相向,亲子关係两败俱伤。父母用榔头式的教养方式,或许能教出表面乖巧、唯命是从的子女,却难以对子女的情绪表现和性格的养成,发挥健康正向的影响力。
潜移默化的影响
圣经教导做父母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弗6:4; 西3:21)。曾有朋友针对这节经文无可奈何地说:「这年头父母太难了,我何曾惹过儿女的气?明明就是他们动不动就对我横眉竖眼,或是大力甩门,根本就不理我,是他们惹我生气嘛!」
「到底孩子的横眉竖眼、大力甩门的动作,是像孩子的爸,还是像孩子的妈呢?」我开玩笑地问。
她尴尬地苦笑:「哎呀!妳明知故问,其实他们就是我的翻版啦!」
还有位朋友,曾对她十几岁的女儿说:「快!来给妈妈撘把手、帮个忙!」
没想到女儿斜看了她一眼,冷冷地说:「妳没看见我正在忙吗?」然后转身就走。
她立时呆愣在那儿,心想为何这话语、这口气听起来如此熟悉,再想想,原来这就是自己经常回答子女时的反应。朋友摇了摇头说:「唉!当时我心裡ㄧ寒,真是体会到教养孩子,正像自己种下什麽种子、就得什麽结果啊!」
我们平常习惯性的言语和行为,其实都已在不知不觉当中,带给孩子们巨大的影响力。
满有盼望的父母
其实,谁不希望自己能为儿女带来正向的影响力呢?
虽然我们不完美,有很多缺点和坏习惯,但我们若能在神面前真实地谦卑下来,明白「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箴 1:7),学着用神的眼光,看见子女的特点和潜力,并认清自己的傲慢和自以为是,才能在孩子面前放下身段,抱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信念与态度。只有心灵真正的接受圣经的教导和圣灵的带领,以圣经为依据,才能逐步修正我们的言语行为。当我们依靠圣灵的带领,来调整情绪及表达,并和孩子建立起优质的沟通管道时,也才能为孩子带来心灵影响心灵、行为影响行为、生命影响生命的影响力。
TAG:锄头 榔头 影响力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