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破碎,何来生命芬芳?

作者:诗意恩典      来源:通向远方的道路 时间:2025-02-17 08:02:43

截屏2025-02-15 16.59.15.png

     在我的家乡,芝麻是常见的经济作物。成熟以后,农民小心翼翼把秸秆割下来,头朝下,用木棍轻轻敲打,芝麻粒便哗哗哗地洒到簸箩里。

  香油和麻汁虽然很香,然而,芝麻粒却没有一点香味。芝麻若要释放出香味,需要先在热锅炒熟,再放到石磨上碾压。
 
  我朦朦胧胧的记忆中,在昏暗的榨油坊里,一匹蒙着眼睛的毛驴拉着磨盘,不停地绕着圈子。从磨盘的缝隙里,金黄的香油一层层地溢流出来。扑鼻的香味,溢满了村庄的大街小巷。
 
  一颗芝麻不经历破碎,没有什么味道。只有经过烈火烘烤和磨盘碾压之后,破碎后的芝麻才能释放出浓郁的香气。
 
  不单单芝麻是这样,还有大豆、蓖麻、花生......所有的油料作物,当它们作为一颗完整的籽粒而存在时,那样地圆润、饱满、光滑,然而却没有一点味道。只有将它们放进石磨研碎,才能释放出浓郁的香气。
 
  一个人的生命不也是这样吗?我们认识不少这样的人,他们看似完美无缺,丰厚的收入,健康的身体,出息的儿女,八面玲珑的社交,生命像包着厚厚一层光滑亮丽的壳子,难以受到什么损伤。
 
  这些人稳妥走完一生,悄然消失在时间的长河,却错失生命至关重要的东西。
 
  也有这样的人,经历了常人所没有的不幸和遭遇,他们的生命因苦难而破碎。与常人相比,他们对痛苦有更多的体味。他们在苦难中苦苦寻觅,更容易认识到幸福的真谛。
 
  这样的人虽然经历痛苦磨难,却因生命的破碎而散发出馨香之气。他们不仅变得更加坚强,而且能更多地理解他人的遭遇。这样的人,往往会成为更多人的祝福。
 
  随手就可以举出这样一串例子,肖邦、贝多芬、柴可夫斯基、梵高、米勒、阿赫马托娃、陀思妥耶夫斯基、帕斯特尔纳克、索尔仁尼琴......他(她)们的作品给文明带来重要贡献,没有一个不和他(她)们自身的苦难和破碎密切相关。
 
  1985年,著名畅销书作家、哈佛大学教授亨利.卢云辞去职位,成为一家慈善机构的志愿者,专心照料那些常人不愿接近的智障人士。
 
  在这之前,卢云身上被多种显赫的光环所包围,当他意识到自己就像一粒光滑的籽粒,陷入生命的困境的时候,做出了常人所不能理解的那个选择。
 
  深深的反思之后,卢云提出了“向下流动”的观点。他说,在现代社会流行观念影响下,人们毫无约束地推动名誉、权力和野心向上攀爬,最终却什么也得不到。而古老圣书向我们启示的真理是,失去生命才能得到生命,爱和自由只有向下流动才能找到。
 
  卢云认识到,“向下流动”的本质是“向内流动”。退下来是为了向内观看,这样就能感受此时此地的生命,充分地感受爱,活出爱;而“向上攀爬”的人,心中永远是别的地方、别的事物,他们总活在别处。这样的人看似尊贵,却远离生命的本质。
 
  一个对日常家务一窍不通的教授,去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的残障人士,很难有人可以想象出来,亨利.卢云的生命经历了多么大的破碎?而这样的工作,亨利.卢云一做就是十余年,直至他1996年离开人世。
 
  在很多人眼里,亨利.卢云最后的十年浪费了宝贵的光阴和才华,耽误了很多有影响的作品。
 
  然而对于亨利.卢云来说,在遭人忽视的残疾人那里,他找到信仰的核心;在光滑的生命被破碎时,他流露出来自生命更深处的喜乐和芬芳。
 

  TAG:破碎 芬芳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了解生命真谛的三个阶段  上一篇:跟随我,走进流奶与蜜之地 打印文章   录入:刘长川   责任编辑:刘长川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5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