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常态是睁眼瞎

作者:苏小和     来源:作者原创 时间:2017-04-28 06:20:56

 1.jpg

  圣经曾这么说,你们有眼不能看,有耳不能听。第一次看见这样的表述,表示看不懂,然后是不可接受。

  《启示录3.18》说得更动人:

  “I counsel you to buy from me gold refinedin the fire, so you can become rich; and white clothes to wear, so you cancover your shameful nakedness; and salve to put on your eyes, so you can see.”

  我翻译成:

  “我建议你们从我这里购买一些在火中精练过的金子,这样你们就能变成富有的人,建议你们穿上白色的衣裳,这样你们就能够遮盖住赤裸裸的羞耻,建议你们购买一些膏油,涂抹在你们的眼睛上,这样,你们就能看见了。”

  经过这些年的经历和沉思,我在知识论的意义上,大致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这是对人性的怀疑,对人的认识论的一次彻底的怀疑。

  比如,国内的一些奥派粉丝理解不了哈耶克的保守主义思想资源,事实上是理解不了哈耶克所生存的社会中基督信仰的传统背景。即使是米塞斯的东西,他们也只能读懂一些表面的技术性知识,理解不了米塞斯为什么要这么思考问题。所以这些年我慢慢不搭理这些人了,毫无意义,浪费时间,虽然我早年和他们很熟悉。

  秋风曾经是国内奥派思想的主要翻译者和传播者,但由于不能理解基督精神传统,因而转身去儒家传统里找答案。在这个意义上,秋风这些年满口儒学,不惜毁掉自己的自由主义知识谱系和价值谱系,也算是诚实的表征。比那些满口自由主义满口奥派经济学,却拒绝保守主义传统资源的轻狂书生,要诚实一些。蒙着脑袋向着黑暗进发,比装作什么都明白,要强那么一点点,至少体现了人性的一种决绝感和固执感。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所谓历史真相的命题上,且不说人们对真相没有兴趣,生活中甚至充斥着大量指鹿为马,以谎言为职业的人们。有的人即使你把真相摆在他的面前,他也不会接受。经济学有主观偏好之说,哲学上强调观念先于事实,而不是事实先于观念,人最终是观念的载体。一个人心中存留着什么,他就会看见什么。知识人的使命,不是为了说出真相,而是为了说出新的观念。如果你以为真相能够拯救一切,那么你肯定低估了人性的复杂性,你不会是一个深刻的知识人。

  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主题是人的道德属性和社会的道德秩序为什么成为可能?核心概念是公正无偏的旁观者(impartial spectator),人的利己和利他的两维冲突结构发展成为利己-利他-公正无偏的旁观者的三维平衡结构。中国学者普遍误以为斯密思考的是美德的作用,这是受到了论语传统观念的影响。

  所以一个中国学者如果没有系统的圣经训练,你根本就不可能读懂西方思想史上的任何著作,包括西方的艺术作品。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最重要的时间和精力,要花在研读圣经上面,用80%的精力去研读圣经,用20%的精力解决当下的问题。研读圣经是大学问,解决当下问题是小学问。大学问搞定了,小学问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当然,如何处理小学问,也需要一些技巧。

  比如休谟在二十三岁的时候,决心“过一种极其简朴的生活,以应付我那有限的财产,以此确保我的独立自主性,并且不用考虑任何除了增进我的哲学天分以外的事物。”事实上,休谟十四岁的时候就说过,“厌烦文学以外的所有知识,当我的家人想像我正在阅读法学著作,实际上我在阅读西塞罗和维吉尔的作品。”休谟的这种经历意味着两个重要的人生方法,第一,要提前处理好自己的财务问题,生活是一副重担,要学会处理,不至于被生活的重担压垮。第二,要尊重自己的兴趣,因为人是主观偏好的人,这也是一种信心,你的信心不够,你走不远的,你要么放弃,要么死在中途。

  知识人不要以为自己真理在握,德行高迈。真理的显现是一个去弊的过程,如果你自以为正确,你已经距真理更远。美德从来不因为知识和教育,而是来自传统和习惯。如果你的观念和行为根植于某种伪善的传统习惯中,即使你知识磅礴,看上去德行优美,那也仅仅是因为苦难的时代和魔鬼的试探没有来临。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任何改革,其阻力从来都只来自官僚集团。所以,如果你们真要改革的话,请从制约你们的官员开始。否则,就别自欺欺人了。

  知识人不要满口改革词汇,因为改革是宫廷行为,是即得利益集团纠错。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知识人应该致力于个体的构建、观念的更新、知识的展开。

  齐克果在《哲学片段》说,“一切思想的最高悖论,便是试图发现思想所不能思考的东西”。一个思想家如果意识不到自己的思想之不能,就会变得傲慢和肤浅;如果意识不到自己思想的终极目标,就会变得盲目和懒惰。两句表述都成立,加在一起构成悖论和冲突。正是这种冲突,构成伟大思想家全部的力量。

  什么叫智能?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才是最大的智能。舍此之外,都是动物精神。如果理解不了这句话,你就混吃等死吧,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边沁患有亚思伯格综合症,长时间出神,轻度闭塞,每天10小时处在书写状态,“仅仅把身边的人看成夏天的苍蝇”。他的功利主义原则既是道德分析基准,也是数学分析模型。根据他的遗嘱,他的遗体至今还摆放在伦敦学院主楼回廊里,头是蜡像,身体是肉身,或许这才是边沁最醒目的功利主义事件。

  你不是菩提树,你不是明镜台。你是一个复杂、幽暗,智慧的人。如果你认识到了你自己,你就不会说这种逃离、肤浅、回避、推脱的话了。直面自己,勇于承担,承担起作为一个上帝创造之人与生俱来的责任与权利、苦难与平安、哀歌与欢乐颂。

       

     (本文来自作者微信号:苏小和评论suxiaohebr)

    

  TAG:人性 常态 睁眼瞎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信仰的代价是生命的冠冕  上一篇:小驴驹的独白 打印文章   录入:雪鸽   责任编辑:雪鸽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 赞助商链接
  • 热门文章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3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