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智慧的源头!

作者:耶米玛     来源:雅博网作者 时间:2015-07-03 09:08:10

   路2:40-52

 
  耶稣在地上33年的时间里,祂的言行举动,无不在表示祂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祂是智慧的化身,我们从耶稣的成长、教训、提问与回答等来看耶稣的智慧。
 
  一.会听好问的孩童耶稣
 
  1.耶稣生长在一个敬虔的家庭:路2:41-42每年到逾越节,他父母就上耶路撒冷去。42当他十二岁的时候,他们按着节期的规矩上去。到了耶稣十二岁那年,他随同父母到耶路撒冷去守逾越节。
 
  路2:40-51简要地描述了孩童耶稣跟随父母上耶路撒冷守逾越节的故事,虽然简明扼要,却有丰富的意义。按照摩西律法的规定,犹太人每年必须上耶路撒冷守三大节期(出23:14-17,申16:16),为的是纪念神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的作为(参出12)。男人规定12岁以后要参加,对妇女则没有规定。我们看到马利亚一同前往,这显示出这个家庭是何等的敬虔。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生活与信仰会深深地影响孩子,因此神为耶稣拣选了一个敬虔的家庭,小耶稣就是在这样一个遵守律法,有共同价值观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
 
  2.会听好问的孩童耶稣:犹太人前往耶路撒冷守节,经常结伴而行,回程也是如此,通常妇女和儿童走在男人的前面,一家人到了约定的地点再相聚。从拿撒勒前往耶路撒冷需要三天的路程。旅客为了安全,常常结队同行。
 
  A.坐在殿里:路2:46a过了三天,就遇见他在殿里。……48-49他父母看见就很希奇。他母亲对他说:“我儿,为什么向我们这样行呢?看哪,你父亲和我伤心来找你。”49耶稣说:“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或作“岂不知我应当在我父的家里吗”)?”
 
  圣殿是犹太人敬拜神的地方,也是教师们教导人的地方,守满了节期,耶稣仍然留在耶路撒冷,祂不是感到新鲜好奇,而是在请教。祂的父母走了一天的路程之后,才发现祂没有随伴同行,因为在亲族和熟人中间找不到小耶稣。当他们找到耶稣时,耶稣已经失踪三天。他们在圣殿里发现耶稣坐在教师中间,聆听、发问与回应。耶稣在圣殿里,因为这里是祂父的家,是祂该在的地方。我们每一个信主的人,都要爱慕神的家,常常到神的家来敬拜神,彼此交通。女先知亚拿就是个很好的榜样:路2:36-37又有女先知名叫亚拿,是亚设支派法内力的女儿,年纪已经老迈,从作童女出嫁的时候,同丈夫住了七年,就寡居了。37现在已经八十四岁(或作“就寡居了八十四年”),并不离开圣殿,禁食祈求,昼夜侍奉 神。
 
  B.坐在教师中间:路2:46b坐在教师中间。诗1:1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
 
  知道吗?你坐在那里很重要,你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真的很重要。耶稣在圣殿里,坐在熟悉犹太律法经典的教师中间,祂要听他们的教训,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
 
  C.用心听:路2:46c一面听。每逢过节的时候,犹太公会的教师们都会到圣殿里,他们非常熟悉旧约的律法和礼仪,经常采用一问一答的讨论方式,公开答复老百姓有关律法和传统的询问。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聆听是最大的智慧,是生命成长的智慧,主耶稣也教导我们:你们要小心怎样听(参路8:18)。聆听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聆听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聆听与追问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和艺术,箴18:13未曾听完先回答的,便是他的愚昧和羞辱。听懂人家的话,并不容易,需要用心去听,用脑去想。
 
  D.不耻下问:路2:46d一面问。“学问”就是边学边问,遇到自己不明白或有疑惑的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追问,这样才能把问题弄清楚。提问题也是如此,所提的问题反应出对问题认识的高度、深度和广度。耶稣在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就在正确的地方,坐在正确的人群当中,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塑造自己。耶稣的这种学习方式、态度、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要学会聆听从上头而来的声音,也要聆听现代人类心灵的呼唤,才能按时分粮,喂养心灵。当我们用心去聆听、去追问的时候,要提醒自己,不是要钻牛角尖,而是要在倾听与追问之间取得平衡。这样,我们才能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将福音传给他们,使他们心灵强健,灵魂兴盛。
 
  3.听者希奇耶稣的聪明和应对:路2:47凡听见他的,都希奇他的聪明和他的应对。十二岁耶稣坐在熟悉犹太经典的教师面前,与他们对话,可以想象在这聆听的过程中,孩童耶稣必定听得懂教师们所说的话中之话;同时也问了一些问题,才会有人们希奇他的聪明和应对。我们要虚心听、留心听、恭敬听。但我们决不能做只会听,不去思考、不去反思的人。我们要用心去听,也要用心去默想、揣摩、追问神的话,如同诗篇作者昼夜思想耶和华的律法一样(诗1:2),我们的信仰要寻求理解,知道自己所信的是谁,才能深信神是怎样保全我们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参提后1:12)。
 
  二.耶稣智慧的增长
 
  1.智慧的增长:路2:52耶稣的智慧和身量(“身量”或作“年纪”),并 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
 
  耶稣从十二岁到三十岁出来传道的这十八年的光阴中(路3:23),路加用“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祂的心,都一齐增长”一句话来精炼概括。一个正常发育的孩子,身量在增长(体商),智慧也要增长(智商),与神与人的关系(情商)都要增长。
 
  2.智慧是生命成长的必须:主耶稣在生命成长过程中,处处充满着智慧。这智慧体现在几方面:在生活上,耶稣尊重生活,体验生活,才有后来传道中那些脍炙人口的生动比喻;在知识上,耶稣认真学习犹太的经典与律法,才有在圣殿中与拉比们的对话。在实践上,耶稣懂得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因人而异传扬福音。
 
  耶稣的成长是身、心、灵各方面均衡的成长,亲爱的弟兄姐妹们,我们从耶稣的成长中可以发现,耶稣不单只读犹太的经典和律法,也懂得其他的生活知识和常识。我们有些弟兄姐妹还停留在一本圣经主义的狭隘思想中,认为一辈子就读一本圣经就可以了,其实这不是耶稣的教导。我们应当从耶稣的成长中得启发,不单要认真精读圣经,也要了解生活的知识和常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扬福音。
 
  耶稣的成长充满智慧,祂懂得设身处地为周围的人群考虑,向什么样的人就作什么人,赢得了众人的喜爱和欣赏;耶稣在智慧的成长中不断地聆听与思考,既聆听神的声音,也聆听人的心声,并时时关心、追问当代人的心灵需要,随时为他们服务;耶稣还用智慧成就了传统律法的新时代意义,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成全了律法,并赋予全新的含义。
 
  三.智慧的教训
 
  在福音书中,我们看到耶稣充满智慧的教训,尤其以太5-7章为代表,无不显示了耶稣卓越的智慧,以致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太7:28-29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29因为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
 
  在福音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耶稣的教训,他常常就地取材,深入浅出,用人们常见的事物来比喻天国的事情,讲述了许多美丽生动而又寓意深刻的比喻,如果我们总结一下,会看到当耶稣面对农民时,宣讲的是麦子、稗子、撒种的比喻;面对牧羊人,宣讲的是寻羊的比喻;面对渔夫,宣讲的是撒网、补网、捕鱼的比喻;面对工人,宣讲的是栽种葡萄园、修剪葡萄的比喻;面对妇女,宣讲的是面酵、寻钱的比喻;面对商人,宣讲的是寻找珠宝的比喻。总结这些比喻,可以看出主耶稣在面对农民、工人、商人等不同的人群时,用了他们所熟悉的语言来宣讲天国的福音,这些比喻来自日常的生活,却承载着天国的佳音。(路13)主耶稣这种传福音的思路,与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借着身边的日常俗事,来诠释天父的爱,这就是耶稣的智慧。
 
  从福音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耶稣在日期满足,出来传道的生涯当中,对犹太律法的理解以及对圣殿的诠释有独到的见解。耶稣在“登山宝训”中宣告说,“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太5:17-18)。”耶稣再上圣城守逾越节时,发现的是另外的一番情形,圣殿里那些熟悉犹太经典的教师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帮人,他们在圣殿里卖牛、羊、鸽子,兑换银钱。耶稣见此情形,发义怒拿起鞭子洁净圣殿。犹太人按着常识讥讽道:“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内就再建立起来吗?”耶稣在这里以自己的身体来比喻为圣殿(参约2:13-21)。耶稣用生命来成全了律法,保罗解释道:“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罗10:4)”。《来》的作者告诉我们:“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是藉着耶稣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耶稣的身体(来10:19-20)”。耶稣遵守犹太的律法和圣殿崇拜,并赋以了新的意义。
 
  耶稣尊重本民族的传统,遵守传统律法,并献上生命为传统赋予新的意义。我们教会里面的荣神益人、作光作盐等好传统,要发扬光大,作出新的时代见证。我们不单是基督徒,我们也是中国人,应该继承、遵守、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宽容博大、中庸精神、心忧天下、崇尚和平等民族精神,结合基督信仰赋以其新的时代内涵,并以传统文化诠释基督教信仰,用中国人熟悉的文化语意来传达天国的福音,这样,我们就能作出文化使命的见证来。
 
  四.智慧的提问
 
  我们看耶稣的提问中,处处充满了智慧,我们仅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1.安息日可以救羊吗?太12:11-13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有一只羊,当安息日掉在坑里,不把它抓住拉上来呢?12人比羊何等贵重呢!所以,在安息日作善事是可以的。”13于是对那人说:“伸出手来!”他把手一伸,手就复了原,和那只手一样。
 
  如果谁有一只羊,安息日掉在坑里,都会把它抓住拉上来,这是个不用回答的问题。耶稣就这个问题向当时的人说明:安息日做善事是可以的,并当即医治了那个枯干一只手的人。
 
  2.你们的子弟赶鬼又靠着谁呢?太12:22-28当下,有人将一个被鬼附着,又哑又瞎的人,带到耶稣那里,耶稣就医治他,甚至那哑巴又能说话,又能看见。23众人都惊奇,说:“这不是大卫的子孙吗?”24但法利赛人听见,就说:“这个人赶鬼,无非是靠着鬼王别西卜啊!”25耶稣知道他们的意念,就对他们说:“凡一国自相纷争,就成为荒场;一城一家自相纷争,必站立不住;26若撒但赶逐撒但,就是自相纷争,他的国怎能站得住呢?27我若靠着别西卜赶鬼,你们的子弟赶鬼又靠着谁呢?这样,他们就要断定你们的是非。28我若靠着 神的灵赶鬼,这就是 神的国临到你们了。”
 
  耶稣医好一个又哑又瞎的人,法利赛人却说耶稣赶鬼,是靠着鬼王别西卜。耶稣告诉他们撒但赶逐撒但,就是自相纷争,牠的国就站立不住,从而证明耶稣是靠着神的能力赶鬼。
 
  3.世上的君王向谁收税?太17:24-27到了迦百农,有收丁税的人来见彼得说:“你们的先生不纳丁税吗(丁税约有半块钱)?”25彼得说:“纳。”他进了屋子,耶稣先向他说:“西门,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税、丁税?是向自己的儿子呢,是向外人呢?”26彼得说:“是向外人。”耶稣说:“既然如此,儿子就可以免税了。27但恐怕触犯他们(“触犯”原文作“绊倒”),你且往海边去钓鱼,把先钓上来的鱼拿起来,开了它的口,必得一块钱,可以拿去给他们,作你我的税银。”
 
  耶稣是神的儿子,不用缴纳圣殿税。收丁税是向外人收的,但恐怕触犯他们,耶稣还是交纳丁税。
 
  4.约翰的洗礼是从哪里来的?太21:23-27耶稣进了殿,正教训人的时候,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来问他说:“你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24耶稣回答说:“我也要问你们一句话,你们若告诉我,我就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25约翰的洗礼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来的?是从人间来的呢?”他们彼此商议说:“我们若说‘从天上来’,他必对我们说,‘这样,你们为什么不信他呢?’26若说‘从人间来’,我们又怕百姓,因为他们都以约翰为先知。”27于是回答耶稣说:“我们不知道。”耶稣说:“我也不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
 
  祭司长不服耶稣的权柄,问耶稣“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耶稣反问他们“约翰的洗礼是从哪里来的?”使他们无话可说。
 
  5.基督怎么是大卫的子孙呢?太22:41-46法利赛人聚集的时候,耶稣问他们说:42“论到基督,你们的意见如何?他是谁的子孙呢?”他们回答说:“是大卫的子孙。”43耶稣说:“这样,大卫被圣灵感动,怎么还称他为主,44说‘主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等我把你仇敌放在你的脚下’?45大卫既称他为主,他怎么又是大卫的子孙呢?”46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一言。从那日以后,也没有人敢再问他什么。
 
  当时法利赛人都认为基督是大卫的子孙,但大卫却称基督是主,因此耶稣问他们“大卫既称他为主,他怎么又是大卫的子孙呢?”他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6.律法上写的是什么?路10:25-27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26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27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 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28耶稣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
 
  这个想试探耶稣的律法师故意问耶稣“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律法师不是不知道,而是试探耶稣。耶稣反问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 律法师只好自问自答。
 
  7.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路10:29-37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30耶稣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31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32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33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34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35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36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37他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
 
  律法师问的是“谁是我的邻舍呢?”耶稣给他讲了一个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反过来问律法师“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接着耶稣教训他说:“你去照样行吧!”
 
  五.智慧的回答
 
  同样,在耶稣的回答中,也充满了智慧。
 
  1.耶稣受试探时的回答:太4:1-10当时,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受魔鬼的试探。2他禁食四十昼夜,后来就饿了。3那试探人的进前来,对他说:“你若是 神的儿子,可以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食物。”4耶稣却回答说:“经上记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 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5魔鬼就带他进了圣城,叫他站在殿顶上(“顶”原文作“翅”),6对他说:“你若是 神的儿子,可以跳下去,因为经上记着说:‘主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7耶稣对他说:“经上又记着说:‘不可试探主你的 神。’”8魔鬼又带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将世上的万国与万国的荣华都指给他看,9对他说:“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都赐给你。”10耶稣说:“撒但退去吧(“撒但”就是“抵挡”的意思,乃魔鬼的别名)!因为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 神,单要侍奉他。’”
 
  魔鬼用“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参约一2:16)”三次来试探耶稣,耶稣都用圣经的话来抵挡牠,使魔鬼无言可对。
 
  2.为什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饭呢?太9:10-13耶稣在屋里坐席的时候,有好些税吏和罪人来,与耶稣和他的门徒一同坐席。11法利赛人看见,就对耶稣的门徒说:“你们的先生为什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饭呢?”12耶稣听见,就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13经上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且去揣摩。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法利赛人视税吏为罪人,不与他们一同吃饭,但耶稣来就是召罪人,祂与税吏并罪人一同吃饭,法利赛人十分不解,就来问耶稣。耶稣告诉他们:“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3.回答禁食的问题:太9:14-17那时,约翰的门徒来见耶稣,说:“我们和法利赛人常常禁食,你的门徒倒不禁食,这是为什么呢?”15耶稣对他们说:“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陪伴之人岂能哀恸呢?但日子将到,新郎要离开他们,那时候他们就要禁食。16没有人把新布补在旧衣服上,因为所补上的反带坏了那衣服,破的就更大了;17也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若是这样,皮袋就裂开,酒漏出来,连皮袋也坏了。惟独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两样就都保全了。”
 
  约翰的门徒来请问耶稣约翰的门徒,耶稣告诉他们一个真理:新酒(福音)要装在新皮袋(教会)里;陈酒(律法)要装在旧皮袋(以色列人)里。
 
  4.回答约翰的提问:太11:2-6约翰在监里听见基督所作的事,就打发两个门徒去,3问他说:“那将要来的是你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4耶稣回答说:“你们去,把所听见、所看见的事告诉约翰。5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麻风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6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
 
  施洗约翰曾为耶稣做过见证(参约1:19-28),但他下监后,信心发生动摇,就差遣门徒来问耶稣是否是基督,耶稣叫他们把耶稣所做的事告诉约翰,坚固约翰的信心。
 
  5.天国里谁为大:太18:1-5当时,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天国里谁是最大的?”2耶稣便叫一个小孩子来,使他站在他们当中,3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4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5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门徒们常争论谁为大,耶稣叫过一个小孩子来教训他们:你们若不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
 
  6.回答彼得当饶恕弟兄几次的问题:太18 21-22那时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22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
 
  在《圣经》时在,七是完全数,彼得觉得饶恕弟兄七次够多了,但耶稣告诉他不是七次,乃是七十个七次,这里,耶稣并不是说到490次,而是指完全的饶恕。
 
  7.耶稣回答法利赛人关于离婚的问题:太19:3-6有法利赛人来试探耶稣说:“人无论什么缘故都可以休妻吗?”4耶稣回答说:“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5并且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经你们没有念过吗?6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所以, 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
 
  在耶稣时期,犹太人视休妻是常事,所以法利赛人来问耶稣关于离婚的问题, 耶稣告诉他们一个婚姻的真谛:“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神不许人随便离婚的。
 
  耶稣的智慧也是我们现代基督徒要追求的智慧。
 
  愿我们今日生命的成长,以及我们成长中的教会,都可以从耶稣的智慧中得到造就,在服侍中从新得力!
 
  注:原文标题为《充满智慧的耶稣》,编辑时有改动。

  TAG:耶稣 智慧 源头

【作者简介】 耶米玛,雅博网作者,河北邯郸人,1999年8月20日受洗归主,2000年开始侍奉到今。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耶稣来乃是召罪人  上一篇:从叹息到在爱中得胜 打印文章   录入:默想   责任编辑:默想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 赞助商链接
  • 热门文章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3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