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桥

作者:大漠     来源:原创 时间:2012-06-28 10:14:17

家乡的桥

一、小时候眼里的桥

没有哪个人不爱自己的家乡的,哪怕家乡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哪怕家乡是一座凌乱的废墟,都不会影响自己对家乡的那份爱。这种爱来自于一种自然的天性,是造物主有意安排在我们灵魂深处的,是人心灵里焕发出的一种最美最纯洁的情愫。这种情愫,就像一棵树那样,从它生长的那一刻起,爱的汁液便从深厚的土壤里滋润上来,逐渐蔓延至整个树体。多少年后,当它枝繁叶茂的时候,撑起的绿荫,便成为它由爱而来的姿态。

这就是每个人身上与生俱来的一种美好的品质。许是因为这样,我从小就爱自己的家乡——沈阳。可是,家乡这座城市,在我的眼里显得深邃而博大。深邃得如同海水,博大得如同碧蓝的天空,成为一个不可探测的谜底,让我常常在夜晚遥望星空时,眨动着一双无知的眼睛,陷入傻傻的幻想之中。眼里的一切都是奇怪的,新鲜的,不可思议的。上学背的那带有补丁的书包,上课时手里捏住的那块橡皮,打酱油用的那个玻璃瓶,以及周围那一趟趟的砖瓦小房,泥泞得像蜘蛛网一样的胡同,商店附近的那座水泥小桥等等,这些,都成了我感到迷惑的东西。我每天就像在猜一个个的谜语似的,琢磨着这些东西的来龙去脉。直到有一天,不用我去猜,那谜语便鲤鱼跳龙门那样,鲜活在我眼前的时候,我已经长大了。而我琢磨的这些东西,也随着我的成长而变化万千,愈加地色彩斑斓,我爱家乡的那种情愫,也随之成熟而更加地炽热了。

爱家乡的桥,便是缘于这种原因。记得,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叫我去商店给他买酒。我手里捏着一个透明的熟玻璃的小酒壶,低着小脑袋,迈着缓缓的小步,十分钟后就来到了附近的珠林副食商店合作社。商店不大,也就二三百平米,里面的柜台与现在也不一样,只是一个一米多高用木板搭成的平台。服务员给我打酒时,是用一个名叫小酒提溜的东西给我打的。那小酒提溜,尺把长的细铁杆下,焊接着一个与铁茶缸相似的东西,里面有能装半斤酒的,也有能装二两酒的,也有能装一两酒的。我就打二两酒,她就拎起那个能装二两酒的小酒提溜,先往我的小酒壶口上套一个小漏斗,然后用小酒提溜从酒坛子里拎出了满满的酒,通过漏斗灌进酒壶里。服务员的举手投足与她所用的那些小物件,挑起了我的好奇心。打完酒后,我往回走的时候,心里还在琢磨着那些事。可一个不小心,我的身子被猛地撞了一下,一抬头,横在眼前的竟然是刚才走过的那座水泥小桥。这座小桥叫德胜桥。我气得啪啪地拍了几下水泥小桥,拍得手掌直疼,好在我拎着的小酒壶没撞上,不然我回家一定会受到父亲的责备的。这一次不经意的被撞,就成了我对家乡小桥的第一次关注。于是,每次经过这座德胜小桥,我都想起这件事,并好奇地用手从桥这端触摸到另一端。这座德胜小桥,很陈旧很普通,能有百米左右长,二十米左右宽。桥两侧的护栏部分,都是用两块砖那么厚的钢筋水泥构筑的,中间留有十多个长方形的漏孔。桥下面是两座厚厚的水泥石墩,流动的河水哗哗地从石墩中间穿过。我的手在触摸桥栏的时候,眼睛望着桥附近的胡同和河岸旁那趟趟的平房,心里充满了对这座德胜小桥的喜爱。虽是一道疏淡无奇场景,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

可是,没有多久,我就对这座桥厌倦了,粗拉拉的桥面,粗拉拉的桥梁,可以看见很清晰的沙粒,手摸它的时候,不仅不光滑,还铁锯似地直拉手。样子也不美观,还有几处掉茬的地方,显得衣冠不整甚至是褴褛不堪。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发现这座德胜小桥的前面还有一座桥,这座桥比起我们家附近的德胜小桥,不仅宽阔长远,而且桥栏上的水泥面也光滑细腻,手掌摩挲它的时候,感觉里痒痒的,舒舒服服的。这座桥,就是沈阳大东地面上比较有名的珠林桥。

同样是一座桥,同样都是在新开河岸上构建起的桥,离家最近的德胜小桥与距离此桥不远的珠林桥相比,简直是大相径庭的。有一天,我站在珠林桥上,凭栏远望,这才发现家附近的德胜小桥上没有车辆的往来,只是稀疏的几个人影不时地走过,这只不过是一个行人桥。而这座珠林桥就热闹了,车辆来来往往的,桥的沥青路面油光崭亮的。相同的是,河坝上都是凹凸不平的土疙瘩,没有树木,土岸上长满了乱七八糟的荒草和几处肮脏的垃圾,远近都是歪歪扭扭的胡同和一趟趟的平房。虽是这么的一副难看的模样,居然惹起了我对它的喜爱。因为我喜爱水,喜爱游泳。水虽然是混浊的,但当我游泳其间的时候,是水的灵性与滋润,挑旺了我那颗与生俱来的爱心。从水面上仰望这两座桥的时候,就像天空横起的两道彩虹,带给我许多美妙的遐想。小桥流水人家的疏淡景色,在这遐想的空间里,闪出粼粼的水状的斑斓。尤其是当落日横桥的那一刻,我仿佛不是游泳在家乡的小河里,而是自由自在地遨游于美丽的童话里。那桥,在这一瞬间就成了我想象里的通往天空的一道绚丽的阶梯。

二、追寻灵里的那座桥

当我长大后,接触了许多关于桥的知识,才发现自己所爱的家乡的这两座小桥,只能说是桥的一个符号而已。最先知道的是武汉长江大桥。因为×××主席曾在一九五六年畅游长江时写的那首“水调歌头·游泳”的词,被我读到了。那时,我已经快中学毕业了。读这首词的时候,真是从心里被这首词震撼了。震撼我的主要有三句话,一个是“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觉得当国家主席太幸福了,天天都有鱼吃,哪像我们天天窝头大咸菜的,能填饱肚子就很不错了。第二句话就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种气魄这种悠闲,引起了我的羡慕和敬重。我就想,怪不得人家能当国家主席,不管多大挫折,人家能稳住自己。哪像我,摔个跟头都要疼的哎呦妈呀地叫一通。第三句话就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句话就与桥有关了。我虽然没有到过武汉,也没有看到过长江大桥,但一个“飞”字,就足以形容出这座桥的宏伟和壮观了。

此后,我无论到哪去玩或者办什么事,都很注意市内的桥。可是,几年过去了,我先后接触到东塔地区的几座小桥,以及北陵方向的几座桥,但都没有看到具有“一桥飞架南北”那种气势的桥。其实,我心里明明白白的知道,沈阳根本就没有像武汉长江大桥那么壮观的桥。因为沈阳没有长江,自然就不会有通向江两岸的大桥了。但一个意外的机遇,有一天我乘坐火车到苏家屯医院去陪护大伯父时,从火车上看到了一座桥,应该说是一座沈阳最大最长的桥。这就是铺展于沈阳浑河南北岸之间的那座工农桥。但是,从火车上看不清楚桥身,只能看见奔流的浑河水,浩浩渺渺的。没过多久,我就骑车和一个同学来到了这座桥畔。这是一座混凝土结构的大桥,光滑的路面特别宽阔,是双向四车道那么宽,横跨长长的浑河,瞅上去完全可以用宏伟壮观这个词来形容。这么宏伟的桥,这么浩淼的河水,我都是第一次看到,在我心里的印象如同一幅壮观非凡的画面那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久久挥之不去。

可是,当我读过很多书籍的时候,才知道沈阳的这座横跨浑河两岸的工农桥,在沈阳是最宏伟的,是最见风景的。但是,与全国乃至世界之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根本提不起来的。中国最大的园林桥是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中国最长的古桥是福建晋江的安平桥。中国最美的群桥是北京的金水桥。中国最古老的桥是河北赵州的赵州桥。世界最大的铁路大桥是南京的大胜关长江大桥。世界最大的拱桥是上海的卢浦大桥。世界跨度最大的斜拉桥是苏通大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是杭州湾大桥……这些桥,各有各的特色,都是各占一绝,奇伟绝伦的,都是别的桥无法比拟的。我如果要骄傲,不是为我的家乡骄傲,只能为我的祖国和民族骄傲。因为,这些桥都是在我的祖国的地面上崛起的。可是,当我为此骄傲的时候,却在心头升起了一股子遗憾,因为无论那些桥怎样的壮丽和伟大,我都是无法见到的,更难以领略其中的精美和奇特的魅力以及关于桥的艺术韵味了。所以,我的目光依然逡巡在家乡这块土地上。在以后的日子里,在有意无意之间我浏览看到了许多家乡的桥。这些桥,除了浑河两岸的那座工农桥外,几乎都是在新开河的水流之上建造的。这里有吉祥桥、辽沈二街桥、北塔桥、北陵桥、辽河桥、塔湾桥、怒江桥、大北桥、小北桥、明廉桥等等,按建筑材料看,有砖木的,有钢筋混凝土的;按形状看,有拱形的,有孔形的,有栏杆形的,但多数都是被风雨剥蚀得伤痕累累,,与缓缓流水的清亮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显得那么晦暗无光。虽然如此,我对家乡这些桥的爱恋依然不减,不时地在这些桥之间游玩,于日出或日落之时,欣赏着因桥或者因水而磅礴出的古城美景。就在我欣赏这些美景的同时,心里却幻想出关于桥的一些梦想。

晚上读书的时候,很容易就接触到一些有关桥的一些诗句。比如;杜牧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意境如此之美,真叫我的心向往不已。我就想,如果家乡的桥畔不用说非得有这么美,哪怕只有其中的一半就可以了。只要桥能像个样,没有疤痕没有剥落,瞅着华润美观,水碧岸青的,那就是一道美丽的景观了。关于古人写桥的诗很多,但我都不敢奢望我的家乡能出现那么美妙的景色。我觉得只有杜牧这首诗里的景色,还是可以实现的。至于什么“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袯除情景烟波上,放荡胸怀诗酒中。禹会桥边潮落处,夕阳几度系孤篷。”如此意境优美之诗,活脱脱的描摹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这些,只在我的意识里悄然流动,促成一个个美妙的遐思,构成了我对家乡小桥流水变化的一种渴望。

这种渴望,本来我只是在想象里享受一下,实现精神上的追寻与愉悦,以此来消遣我无聊的时光。可是,叫我意想不到的是,没过几年,我的这种渴望却奇迹般地铺展在我的面前,叫我惊叹不已。

三、走进一桥风景

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的一天,吃过晚饭我就领着八岁的儿子,推开我家那扇暗蓝色的房门,悠闲地来到了距离我家二百多米远的新开河岸,我站在一棵柳树下抽烟,叫孩子在附近玩儿,可是,孩子玩了一会儿,就扯住我的衣襟,非要让我领他往前面走。就这样,我和孩子顺着新开河岸,信步就到了珠林桥畔。可是,当我的脚步还没有迈向珠林桥那块地方的时候,我就惊呆了。我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盯盯地望住眼前出现的场景。这里已经成为一片废墟,昔日的胡同和平房都不见了,到处是被拆得乱七八糟的半截房屋,到处是瓦砾成堆,破烂的砖瓦随处可见。再往前走,那座我熟悉的珠林桥也不见了,好多辆推土机和挖土机不停地在早已经干涸的河床里,一下一下地正在挖土和推土。河岸上站着许多人,都在观看河床里那些忙碌施工的工人。一打听才知道这里正在建造立交桥。

这一信息,不仅对我乃至对整个附近的市民来说,都是一个带有美好憧憬性的信息。因为,沈阳只有两座立交桥,就是距离我家北面四十多里的望花桥,再有就是城南的文化路桥。但尽管这样,依然还是有些人和我一样,只是听说过,却没有亲自目睹过。其实,这个信息早就随着媒体的报道不胫而走,恐怕只有我还不知道罢了。我为此惊奇的脉搏在它稳定下来的那一刻,心头的喜悦却如涓涓的细流,漫过我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长久绷住的面孔也渐次地荡漾开来,嘴角咧开了一丝丝的少有的微笑。因为,我所居住的地方正在发生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这种巨变,将直接影响着我所居住的环境。果然,没过一年,我家居住的那块地方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拆迁。珠林桥附近居民的拆迁,被称为珠林一期工程,我家居住的地区拆迁,被称为珠林二期工程。

在等待回迁的日子里,妻子和孩子借住到她的二姨家。我承包了单位的一所粮店。这所粮店,距离我居住的地方是很远的,位于城北的榆林堡。尽管这样,我依然关注着我的居住之地,总是利用闲暇时间登车前往。一个晚上,当我回归到我的居住之地时,那座立交桥已经建造完毕。而且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沈海立交桥。所以起这么个名字,是沾了桥附近的沈海热电厂的光。而实际上是沈海热电厂沾了这个桥的光,因桥而名,广告费一分没花,居然一夜成名。那时候,附近动迁的居民已经住进了拔地而起的新楼,桥上还没有通车,但桥两侧橘黄的灯光一亮,沿路形成一个环状的光圈,熠熠闪闪的。从远处而望,就是一个硕大无比的花环,如同奇葩绽放,光彩夺人,成为我市立体化交通的第三块里程碑似的标志。其意义远不止如此,城市的整体布局从这座桥开始,不长时间就拓展出一个崭新的方向,在人们的目光与它相接的时候,它就是一支神奇的大笔,于充满豪情的挥洒中,写下了令人惊叹和喜悦的篇章。

这样,桥的建造,已经不仅仅是因河因湖因江因海而建,而且又多了一个意义,因路而建了。这座沈海立交桥,毕竟桥下还横卧着一条哗哗流淌的河流。那么,紧接而来建成的立交桥,干脆你闻不到一点一滴江河湖海的味道。譬如;1991年建成的三好街平台立交桥和北海高架桥,1994年建成的黄河大街立交桥,2003年老道口建成的公铁立交桥,南五马路的公铁立交桥,以及2001年建成的东西快速干道高架桥和2008年建成的三好桥,五爱隧道桥等等。这些桥都与水无关。不久我所居住的珠林地区的动迁户开始回迁,都住进了新楼。喜迁新居后,我便一有闲空就顺着新开河岸往前走,这一走,一片绿意盎然的风景随之进入了我的视野。以前那些破败的小桥几乎都没有了,都是新建成的小桥。而后,我又去了几次浑南,发现那座工农桥早已是昨日黄花,不值一提了。新建成的跨河大桥有富民桥、东陵桥、三好桥、长青桥、胜利桥……另外,用不了几个月,沈阳建桥史上将会出现一个伟大的奇迹,那就是正在建设中的二三环路面上的,环城快速干道高架桥的崛起。

就此,家乡的桥已经分成两类,一个是因水而建的桥,一个是因路而建的桥。走进了大桥,就走进了风景。水光波影,绿草红花,映衬着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楼厦,焦虑时它可以给你过滤,狂躁时它可以给你镇静,闲暇时能将你引人诗画的意境中。而诗画里的惊人之笔,就是那一座座的水路大桥。这些桥,于城市鳞次栉比的楼厦间如同振翅欲飞的一只只雄鹰的雕塑,活泼新颖而别具雄姿,成为家乡城市别具韵味的标志。

  TAG:家乡 

【作者简介】 大漠,2009年8月28日在沈阳东关教会受洗归主。2012年开始在《雅博网》网站做文字侍奉至今。先后在《信仰之旅》、《文化中国》及网站发表信仰文章近200篇。现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无言地挥挥手  上一篇:三枚鲜绿的粽叶 打印文章   录入:大漠   责任编辑: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 赞助商链接
  • 热门文章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3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