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读生命之书的时候,常常被里面的小人物感动到。很多人没有名字,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如沧海一粟般渺小,但是他们的事迹不渺小,被记录在书籍中,给后世相信生命之光的人带来无数的安慰。书念的妇人就是其中的一位。
以利沙走到书念这个地方的时候,一个大户的妇人经常强留他吃饭。传好消息的人脚踪何等佳美,所到之处都带来祝福。至高者也要求我们要用爱心接待客旅。人们都有这样的认知,但是实际行动起来是比较难的。
在各人任意而行的士师时代,利未人和他的仆人、妾坐在基比亚城里的街上,一直坐到日落,都无人接他们到家里住宿。到了晚上,一个老年人从田间作工回来看见他们,把他们领回家住宿、吃喝。可见,在败坏的时代,人们缺乏爱心,不乐意接待客旅。
书念的妇人不只是留以利沙吃饭,她是“强留”,诚意满满的邀请以利沙来家里吃饭。不只是管饭食,而且还考虑以利沙的住宿问题,单为以利沙盖一间小楼,里面摆上床榻、桌子、椅子、灯台。这样,以利沙路过这里的时候,可以在她家歇息。
事情虽然小,可是生命之书明确的记录下来了,这些小事在永恒中被纪念了。人生在世,其实是很短暂的,我们度过的日子都是一声叹息。每天可能是重复的、单调的,也可能是惊心动魄的,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度过的光阴有没有被记录在生命册上。
我不擅长厨艺,没有接待过传好消息的人,但是我被热情的接待过。以前在一个团契里面,擅长厨艺的同工听说我要吃小龙虾,就直接摆个龙虾宴,各种口味,一应俱全,感动到说不出话。
最让我感动的是会堂里面的一个大姐,她真的是用爱心接待牧者和同工。我们会堂的牧者住在市区,离的很远。每次来回往返都是大姐夫妻俩接送,她们也是强留牧者在家里吃饭,而且不是随随便便的吃饭。我有几次跟牧者一起在她们家吃饭,饭菜的丰盛程度都快赶上我们家过年的水准了。
在预备饭菜的时候,我这拙劣的厨艺帮不上什么忙,只能在旁边摆桌子、端菜,并感慨她怎么这么能干。大姐一直在感恩,她认为是至高者在给她服侍的机会,虽然每道菜看起来很繁琐,但是她乐此不疲,而且她全家人都有厨艺的恩赐。她认为有这个恩赐,就要更好的服侍工人们。虽然大姐的有些观点我很不认可,但是我依然尊重她。因为她在至高者家里的劳苦和全心摆上。
书念的妇人大概也是这样。她的热心、爱心感动了以利沙。于是以利沙就问她,我可以为你做什么。妇人回答,我在我本乡安居无事。
每次看见“安居无事”这个回答,我都感动到无以复加,有的时候也会羞愧到无地自容。
感动是因为书念的妇人和丈夫都年龄大了,家大业大,没有孩子。在人看来这是羞辱,没有孩子就不蒙祝福,钱再多又怎么样。宽阔的大房子里面听不见孩子的欢声笑语,只剩下孤寂,呈现出的是死气沉沉。妇人知道以利沙的身份,清楚自己的处境,更知道以利沙的能力。以利沙主动要为她成就事情,可是她的回答是“安居无事”。她为以利沙做的一切都是因为尊重、爱、付出,不是为了索取、换取、交换。
羞愧是因为我曾经的错误认知。好些年以前,我和老公一致决定要生二胎,可是我们备孕了很久,生命之主就是没有赏赐。中医、西医都看过,两个人的身体都健康,我们为孩子的到来做好了一切准备,无奈没有第二个产业。一年、两年、三年等等,身边的同工一个个都生了二胎,我在祈求中跟至高者摔跤,为什么你赐福给其他人,就是不赐给我,我也是忠心为你做工的人啊。
后来我才明白,尽力做工是当尽的本份,不是用来交换恩典的筹码。孩子是至高者赏赐的产业,他如果赏赐就欢喜领受,他如果不给,也感恩,不强求。
学习书念的妇人,任凭外面的人如何嘲笑、讥笑,巍然不动,尽上本份,过好每一个今天,微笑着告诉至高者的工人:我在本乡安居无事!
TAG:书念妇人 安居无事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