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上帝所赐的伤痕得胜世界
大约在六百年前,有一位名叫朱利安的姊妹,她是一位非常信实的基督徒。她生活在宗教改革之前的时代,所以那时还没有改正教。如果她出生在路德的时代,她肯定会完全站在路德这边,并且会成为非常优秀的改正教信徒。朱利安非常爱上帝,是与主同行的信实女子。对她来说,上帝就是她的全部。这位姊妹曾经得到了一本属灵的书籍,名为《上帝之爱的启示》。在这本感人且充满灵感的著作中,她研究了我们向上帝所求的三个礼物。这位姊妹说:“在我人生中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接受三个伤痕,这种渴望如同火焰一般燃烧在我心中。这三个伤痕就是:‘悔改的伤痕’,‘怜悯的伤痕’,以及‘渴慕上帝的伤痕’。”
1.悔改的伤痕
朱利安所渴望的第一个伤痕就是“悔改的伤痕”。她为自己的罪痛彻心扉。她唯恐自己没有真正为罪而忧伤,没有为得到变化去努力,而只想廉价地接受上帝的恩典和饶恕。因此,她祷告说:“上帝啊,求您保守我不至骄傲。求您不要让我陷入骄傲中,以至于忘记圣子耶稣基督为我这样的罪人在十字架上做出的牺牲。”人们常常会误以为自己对犯罪的恼怒或自责就是悔改。但这种恼怒或自责并不是真正的悔改,更不是彻底的悔改!只有彻底的悔改才显出谁是真基督徒。
我相信上帝的恩典,如果把对他恩典的感谢和赞美置于第二位,我就会觉得悲伤。因为我们的得救乃在乎上帝的恩典。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曾违背了上帝并犯罪的事实。朱利安祷告说:“哦,上帝啊!求您让我获得因悔改的痛苦所带来的伤痕,求您让我在这痛苦中得以存活。”使徒保罗在监狱中曾写下了被称为“喜乐的书信”的《腓立比书》。他是一个在监狱中也依然充满喜乐的人。然而,就是这样的人在他的书信中也不断地表示他绝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罪大恶极的人。罪之所以如此穷凶极恶,因为它是反叛至圣上帝所犯下的。所以我们需要接受的第一个伤痕就是“悔改的伤痕”。
2.怜悯的伤痕
我们必须接受的第二个伤痕是“怜悯的伤痕”。朱利安希望能像耶稣那样怜悯世人。当今基督教最大的敌人是谁?就是不像基督的基督徒。虽然他们相信传统教理,却不知道何为怜悯。我说的怜悯不是那种一旦受刺激就流泪哭泣的感情。真正的怜悯是对邻舍和弟兄怀有耶稣一样的心。在这个危险而艰难的时代,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怜悯。我经常这样祷告:“哦,耶稣!求您让我像您那样怜悯人。求您让我按照您爱人的心去爱人!”
上帝对我的应答就是让我心中充满了对周围人以及世上疾苦的同情与怜悯。当我怜悯这些人时,我的心中就有一个伤痕。这是怜悯的伤痕,是上帝在恩典之中向我应允的伤痕。我绝不想要治愈这伤痕,反而愿意和痛苦的人一起感受痛苦,并与他们的伤痕有份。穆迪说:“不是流着眼泪宣讲审判信息的人,没有资格去讲道。”
从基督徒那里发现的爱和怜悯!——这难道不是那位望着耶路撒冷而哀哭并背负了十字架的主临格在他们中间的证据吗?怜悯的伤痕是美丽的伤痕。我请求他们能够和我一起深深默想怜悯的伤痕,和我一起成为与世上疾苦有份的人!
3.渴慕上帝的伤痕
我们必须要接受的第三个伤痕,以朱利安的话说就是“渴慕上帝的伤痕”。当我们说到“渴慕上帝的伤痕”时,我们必须在《圣经》所启示“上帝之爱”的观念中去讲述。这并非是指某种感情性的爱。某些传福音的人把我们和上帝的关系比喻为异性之间的爱,这显然不够全备。当然,对异性的爱和渴望是在这世界上客观存在的,当被所爱之人抛弃或欺骗时,内心会受到很深的创伤。但我想说的是对上帝的渴慕。
人不仅有对世界的渴望,还有一种是对上帝的渴望。对上帝的渴望应超越于对世上任何事物的渴望。这是大卫和使徒保罗所见证的渴望。保罗说:“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努力面前的。”【腓3:13、14】使徒保罗在这里将他自己比喻为竭力向着终点奔跑的选手。使徒保罗为了获得奖赏而奔跑,对他而言,这丰厚的奖赏就是上帝。
他一直跑到什么时候呢?他一直奔跑到罗马兵丁砍下了他的头。朱利安祷告说:“上帝啊!求把上帝赐给我!只要有上帝一位,我就满足了!若是追求那些不及于上帝的事物,我总是会感到饥渴。因为上帝才是我的一切。”与上帝合一,这难道不是我们必须且最为渴慕的吗?
4.对上帝的思念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在军队服务。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争,但也如那些士兵一样期待着战争早日结束回乡的那日。然而,我们并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家。那时和我在同一个部队工作的同事反复唱着:“故乡啊,我思念的故乡!”因着这首歌,我们患了思乡病。若一个人背井离乡,远离爱人,难道不会得思乡病吗?极度的渴望就会思念成疾。
思念故乡被称为思乡病,思慕上帝也可以被称为思乡病,因为上帝就是我们必须要回去的永远故乡。所以朱利安祷告求问上帝:“哦,上帝!求您让我获得因无法治愈的思乡病而带来的伤痕!这世界不是我的故乡,我怎么能安家在这里?我怎么能不思念天国的家乡?”基督徒不能把世界当作自己的故乡。即使基督徒患了对上帝的思乡病也是好的。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