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室友有时候会因为某人而生气,但是她也会因为一句圣经的话语“不可含怒到日落”(《以弗所书》4章26节)提醒自己,这样她就停止烦恼,不再为惹她生气的人而心还不平了。
小女儿在高中时,常常会因为小事情生气,眼泪汪汪的,无限的委屈。但是后来,她会对得罪她的人宣告:我因为这事生你的气,但是我现在原谅你了。说完之后,她就不再生气了,可以与家人相安度日。
“我原谅你了!”是一句有力的自由宣言。在女儿接收自己受伤情绪之时,和得罪她的人沟通了她受伤的缘由,经由原谅,她把一个无形的枷锁打开了,从苦毒的牢笼里走出来,重新得到自由。
大部分的人都会感到郁闷或者生气,尤其是当感到不公平或者身体状况不佳,与人意见想左时尤其更甚。使徒保罗说:“不可含怒到日落。”不是说不可以生气,他没有讨论生气的原因,评判谁对谁错,该不该生气,只是对信徒“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给魔鬼留地步。”(《以弗所书》4章26-27节)气久了会伤身体,不是惹气的人伤身体,他可能完全不知道哪里得罪你了,反倒是生气的人气得吃不下睡不着,花很多时间、很多精力去生气,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保罗劝人,日落了,气就要平息,就是为了我们身心的健康。而且提醒我们生气了不要犯罪,因为顺着血气行事的人,可能会对惹他生气的人做出报复举动,甚至家破人亡,身陷囹圄,这就中了魔鬼的计谋,让它兴高采烈,又得了一个顺从血气不能够掌控自己的人。
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一个人对事情的情绪反映出他天生的性情、家庭背景、身体状况与安全感而不同。同样一件事情,会让有些人跳脚,而对另一些人则毫无影响。生气的人往往把自己当成无辜受害者,把责任归咎与惹他生气的人。其实,大多数时候他可以有所选择,选择与别人沟通歧义,选择体谅别人的软弱而定意饶恕,也可以选择接受不能改变的事实,计划下一步解决问题的方案。
我曾经生一位同事的气,因我的工作是学习期间为同事排课,排课时除了要得到同事的首肯之外,又要告诉他们怎样上网找到自己的上课清单,而这位同事每隔一两周就让我用电子邮件告诉他有哪些课。我每次除告诉她答案之外,都告诉她如何自己去查。于是有一次,当她又问同样问题时,我决定不给她答案,告诉她如何上网查看,但是她还是频频地发电子邮件,问我要答案,我心里很不高兴,不明白她为何不选择上网看。我想到门徒彼得问耶稣:“若有弟兄得罪我,要饶恕她几次?七次可以吗?”耶稣回答:“七十个七次。”也就是四百九十次。这位同事还没有得罪我七次,我已经受不了了。耶稣让我们,即使别人得罪我们,对人仍然要有恩慈。原谅、接纳他人的软弱。我离上帝所要求的标准不是相差甚远吗?上帝一再宽恕我在许多事上的不足与不是,为何我不能宽恕这位同事,体谅她对新科技的恐惧,为她耐心示范如何解决问题?我如何能够改进沟通方法帮助她如何寻得答案。
经过这处经文的提醒,我豁然开朗,《圣经》的教导对于科学家、哲学家、或者心思单纯的孩童同样有功效。“不可含怒到日落。”原谅人七十个七次,意思是这么简单明白照着去行,就可以开怀,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如果我们信不过,做不到《圣经》所说的,也可以求这位创造天地的上帝赐给我们信心、能力与平安,因为“在人所不能的事,在上帝却能。”(《路加福音》18章27节)
注:原标题为《不可含怒到日落》,因标题重复而改动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