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看似只能二选一的问题,到底要选哪一个,实在令人难以选择。如果遇到生命的存活的问题,那更是令人十分纠结、挣扎。网路上有整理一些「终极二选一」的问题,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终极二选一」的题目是,当你的女朋友或是太太提出:「当我跟你妈掉到水裡的时候你要先救谁?」看起来答桉只能二选一,不是妈妈就是另一半,但是有人的思考方式却是:「搞不好会是我那会游泳的女朋友把我妈救起来」,也有人提出反问:「妳希望我们将来的儿子是先去救妳,还是救他女友?」,还有人认为:「看谁身体比较虚弱,就先救那一个。」
另一个关乎生命问题「终极二选一」的题目是,有一个歹徒对你说:「我现在给你两个选择,一是拿这把刀杀死你的同伴,而你活着;或是你被我杀死,你同伴活着。你自己选择?」看起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答桉,题目也是很残酷。但是有人的思考方式是:「我会和同伴一起联合起来把歹徒制伏。」也有人提出「我会先拿了刀,再用小李飞刀射歹徒」的看法。
不同的情境和思考的面向,也会帮助我们做出不同的反应。因此面对问题,我们学习不是「马上回答问题」,而是思考问题设定本身是否有问题。若题目没问题,我们就照着问题所要问的问题去回答;若有问题,我们则需要重新重新思考、提问,使自己可以跳脱出问题中的逻辑,重新思考、重新提问,做出另外的答桉和反应。
虽然这些「终极二选一」的问题基本上不会发生,不过在这些问题之下,除了激发创意、训练个人心智在危急时刻的运作模式之外,更可以帮助我们去釐清,到底真的只能二选一,还是能够以更有智慧的答桉来回应。
事实上,在信仰当中,也会遇到看似二选一的难题。今天,我们将透过约翰福音三章16节一起来思考「上帝与世界」。
选择
约翰福音三16~18「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 17 因为 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或译:审判世人;下同),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 18 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 神独生子的名。」
这段经文,有时会被误解,得出「信耶稣上天堂,不信耶稣下地狱」。但透过经文,其实不会得出「信耶稣上天堂,不信耶稣下地狱」的答桉。经文中的概念,是指耶稣来「不是」要定罪,约翰福音三16节的经文明明写到:「因为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因此,重点在于「信耶稣」。而接下去17节的经文写到:「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是在陈述一种关係,这种关係就是:人若透过信耶稣就能与上帝恢复关係;若是不相信耶稣,那人还是处在一种与上帝断裂的关係中。
作者将这段经文安排在约翰福音第三章一开头尼哥底母来找耶稣的故事与第四章耶稣在撒马利亚的雅各井旁的妇女谈话的故事之中,帮助读者思考及选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就像尼哥底母与雅各井边的妇人有自己的问题一样,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不方便。所以尼哥底母选择「夜裡」来见耶稣,撒玛利亚雅各井边的妇女,选择在「中午」的时候来打水。尼哥底母在犹太人当中是有地位的,而撒玛利亚的妇女在经文中是名字连提到都没有,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相信耶稣、跟随耶稣。约翰福音第三章没有写到尼哥底母最后的选择是相信还是拒绝,不过在第四章提到撒玛利亚雅各井边的妇女选择相信耶稣是那位旧约中的弥赛亚。你呢?我呢?我们是否相信耶稣是我的救主?我是否愿意相信跟随耶稣,让耶稣进入我的生命中带领我,或是将耶稣拒绝在我生命之外,选择耶稣与我无关?
鸡同鸭讲
有一次妇女团契的主理带一个破冰游戏,游戏方法是这样的:第一位提出一个问题,第二位要回答跟他完全无关联的答桉,再由第二位提出一个问题,第三位回答完全无关的答桉,依序进行,倘若有人回答相关连的答桉,这一回合的游戏就结束。例如:第一位问:「今天天气好吗?」第二位回答:「我今天吃了咖哩饭。」就过关,但若是回答:「今天天气很晴朗。」就过不了关。
在那次的游戏中,姐妹们对于这样考验机智的游戏,莫不觉得有趣,也觉得很有挑战,大家在哈哈大笑当中完成破冰。这个游戏是刻意营造出动动脑和轻鬆愉快的氛围,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那类「你讲你的,我说我的」鸡同鸭讲的状况,在同一个场合,但是彼此的对话,就像是收音机完全对不到频率。在这样的情况下,通常提出问题的人都会感到困扰吧!
在约翰福音第三章裡,尼哥底母问耶稣:「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 神那裡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蹟,若没有 神同在,无人能行。」然而,耶稣却回答:「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 神的国。」
第四章撒马利亚雅各井边的妇女对耶稣说:「先生,请把这水赐给我,叫我不渴,也不用来这麽远打水。」耶稣却回答:「你去叫你丈夫也到这裡来。」
耶稣的回答,在我们看来,好像是「鸡同鸭讲」,文不对题。但事实上,这看似答非所问的回答,其实是耶稣明明地知道尼哥底母和那位妇女内心深处想问的问题,耶稣只是按着他/她心中真正想要问的问题,来回答他们。
当你带着各样的心情、情绪、问题、重担到耶稣的面前时,邀请你,先求上帝帮助你,不只是看到表面、外在的问题,而是能够坦然面对心中真实地的问题,并将这样的问题带到耶稣的面前,向耶稣祷告,寻求上帝的帮助。也透过读经,来认识上帝的话,藉着相信耶稣,将上帝的话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去经历圣灵的带领,享受信仰实践的过程中所体会的信仰生命,尽心尽力去做,并学习将结果交给上帝。
有时在我们在生活中,会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形,有可能是因为我们不善表达或不够清楚地表达自己想要说的想法时,我们则需要练习一些能够帮助你清楚表达内心想法的语句。例如:简短的告知别人自己想要什麽,而非只是告诉别人:「你帮我想」「你知道的」「都可以。」我们需要学习明确的告诉对方自己真正想要什麽。除非,你心里想的答桉真的是「都可以。」那就是真的把选择权交给对方。
有时候可能是因为对方的注意力还没集中,你需要先称呼对方,等他转过头来看到你,再继续你们的对话。反之,有人在喊你的时候,你可以先回应他现在是否有空,接着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专心地听。有时候可能是因为你的音量太小,说话的口形没有打开,好像含着鲁蛋一样含溷不清,你需要练习把声音加大,说话的咬字更清晰。反之,你可以请对方把音量加大一点,注意观察对方的口型和语气,让彼此的对话能够更清楚。有时候可能是那些语词对方没有听过、不熟悉,或是那些情境对方没有遇过或是不了解,你需要练习有耐心地以对方能够理解的语词来说明、解释。反之,可以向对方表达你听不懂,是否能够在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好让彼此的互动能够更顺畅。
当从你听完对方讲的话之后,学习整理成简短、重点的语句,从你的口再次重覆对方所想要表达的事,并向对方确认,我刚才所说的,是否就是你所讲的。
以上这些都是沟通的方式之一,不过重要的是,要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内心的想法。当你愿意和对方建立好的关係、彼此信任的关係时,你可以学习藉由坦承、以爱心说诚实话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让鸡同鸭讲不再成为沟通的障碍。
活出信仰
尼哥底母夜裡来见耶稣时,他说:「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神那裡来做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蹟,若没有神同在,无人能行。」旧约提到神蹟,在华语大部份被称为记号,台语称为「兆头」。在旧约如何分辨先知是对的还是错的?就是靠神蹟。重点不是神蹟本身,而是行神蹟的人有什麽教导。神蹟的重点,不是要说明神蹟有多神奇,而是施行神蹟的人要帮助我们明白上帝的存在。明白上帝的存在,因着信耶稣而明白上帝的心意,在实践中体会圣灵的带领,活出得到耶稣救赎的蒙恩信仰生活。
因此,我们能够明白当基督徒因着耶稣得救之后,虽然肉体还活在世界,但我们已经体会上帝国的祝福,因着我们透过读上帝的话,活出上帝的话,实践上帝的话的过程,让这个世界的人看见上帝的恩典,藉着相信耶稣而得以跟上帝恢复关係,并因着圣灵的感动在世上为主作见证。透过悔改的生命、生活的改变,让信主或信主的人有机会认识耶稣,跟随耶稣、活出耶稣。
上个星期四,教会所举办社区乐活课程时的小丑课程,来了一位88岁的小丑爷爷,颤抖着、缓慢地、摇摇晃晃地把他的魔术、小丑绝活都使出来,为要告诉乐活课程的爷爷奶奶们,他们不孤单,能够在还活着的时候为主尝试新生活、为主走出去,是值得讚赏的事。这位今年88岁的小丑爷爷,是台南开元圣教会(后改名「世界之光圣教会」)的退休牧师,沉瑞仁牧师说,他二十年前退休后开始学魔术,十年前开始学小丑,在这段不算短的年日裡,受到体力、创意、记忆力的影响,他的学习之路可说是历经千辛万苦。他私底下其实是个严肃、不说笑且木讷的人,他的家人原本都不支持他、不看好他,甚至有点嘲讽地说,你怎麽可能当得了小丑?但是,常说自己「拙口笨舌、不擅言词,又不自量力」的沉牧师,对他来说,用尽一切办法学演小丑,为的是重拾传福音的最爱。他说:「我不是不认老,也不是故意挑战极限,只是想传福音而主动学习。」现在,虽然他的体力已经无法负荷多场次的表演,但是他仍坚持把握每一次为主作见证的机会。
约翰福音第三章接续地说,当耶稣和门徒到犹太地居住,在那裡施洗时,施洗约翰的门徒告诉他:「拉比,从前同你在约但河外,你所见证的那位,现在施洗,众人都往他那裡去了。 」施洗约翰提醒他的门徒他曾经告诉当时上帝百姓的话:「我不是基督,是奉差遣在他前面的。」意思是施洗约翰本身不是弥赛亚,耶稣基督才是。
当我们因着上帝的恩典,有重生的盼望,能够在世上活出美好的生命见证的生命、生活时,要记得施洗约翰所说的话,记得我们是那为基督做见证的人,为那些尚未认识神的人预备道路,希望他们能够透过我们生命、生活的记号,来体会耶稣,进而跟随耶稣。
结论
当我们面对许多「上帝与世界」的问题,不是要基督徒在「上帝」或「世界」二者其中选择一个,而是要相信耶稣是我的救主,藉着耶稣来理解上帝的话,受圣灵的引导,在这个世界活出跟随耶稣的生命与生活。愿上帝帮助我们,以尊主为大的心,来做每一个选择,好让众人因着我们敬畏的心而蒙福。
TAG:信仰 二选一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