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可传﹐以经解经

作者:林慈信     来源:新浪博客 时间:2014-03-18 00:04:16

  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 Escape From Reason, Downers Grove, Illinois: Inter
  Varsity Press, 1968﹔《众目睽睽下的今日教会》﹐Milltown, NJ: 更新传道会﹐1975
  – The Church Before the Watching World, Downers Grove, Illinois: Inter Varsity Press, 1971等。又﹕薛华的《前车可鉴》被拍成一套英文录像带﹐适合成人主日学﹐团契或查经班与书一起用﹐作为一季的学习。可向   Christian Book Disctributors 查询购买: www.christianbook.com。)
  
  
  新福音派学术共识 (一)﹕只有「当时」 与 「现在」 ;固定意义的消失
  
  今天福音派神学院里的圣经研究(旧约系﹐新约系)教授们﹐有好些人士不再自觉地持守这信念了。他们受了现今高等研究院里教授们的高等批判和当代 (新派)神学的偏见 (或﹕预设) 的影响﹐自己对神的话的把握﹐当初对《圣经》的信心的开始消失。他们不再可以无条件的说﹐《圣经》里有一套教义﹐我们可以查考圣经去明白它。他们纷纷强调《圣经》是人写的﹐与别的书本没有两样。至少我们研究《圣经》的方法与研究别的书的方法不应有什么两样。这种思潮对福音派信仰的冲击﹐有Kenneth G. Howkins 记述﹕The Challenge of Religious Studies (London: Tyndale Press, 1972; Vancouver, BC: Regent College reprint, 1995) [中译本﹕候健士﹐《圣经研究的挑战》 ﹐吴罗瑜﹐陈国添译﹐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1988])。
  
  《圣经》学者们不断的提醒我们﹐我们的时代与《圣经》的时代相隔那么远﹐因此必须靠学者们来告诉我们《圣经》的原意是什么。而学术界给我们的研究报告﹐大体给我们的结论是﹕《圣经》是一团糟的﹐前后矛盾﹐杂乱无章。至少有些部分是神话(myth)﹐或在有限、有错的文化语言境界里的一些存在相遇 (existential encounter)。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是﹕今天这样用新的﹐以前认为是非福音派的思潮来想我们挑战的《圣经》学者们﹐是来自福音派﹐而不是自由派的学府﹗
  
  我们用一本在华人神学界和教会里非常流行,和被公认、尊重的释经学教科书作例。《读经的艺术》的作者们在该书的 「前言」 说﹕
  今日教会中许多迫切的问题基本上是如何跨越释经鸿沟的难题﹐亦即如何从经文的「当时」 (then and there) 进入我们自己生活环境的 「现在」 (here and now) 。不过这也意味着跨越学者与一般信徒之间的鸿沟。学者所关切的主要是经文当时的意义﹔一般信徒所关切的通常是经文现在的意义。信仰坚定的学者则强调我们必须两者兼备。…
  (戈登。费依﹐道格乐思﹕史督华合着﹐《读经的艺术﹕暸解圣经指南》 [Gordon Fee and Douglas Stuart, How to Read the Bible For All Its Worth] ﹐魏启源﹐饶孝榛合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1999﹐「前言」。)
  
  笔者在大学和博士班主修的是历史﹐绝对肯定信徒与学者们应该认真究《圣
  经》在历史上﹐在 「当时」的处境﹐所用的语言﹐对当时的读者﹐听者的意义。可是这样把 「当时的意义」和「现在的意义」的二分法﹐可能是一种很有技巧的手法﹐为了避免、甚至反对讨论《圣经》是否有单一的、固定的意义 (a singular, stable meaning)。
  
  换言之﹐不论是对当时的听者读者﹐对历代信徒﹐或对今天的我们﹐《圣经》有单一﹐稳定﹐固定不变的意义吗﹖
  
  历代的正统 / 福音派所相信的是﹐《圣经》就是上帝的话﹐《圣经》里的话就是上帝要启示的﹐上帝要说的话。否认《圣经》有单一的﹐稳定 /固定的意义﹐这种思想来自后现代的解构主义 (postmodern deconstruction) ﹐其后果是不可思议的。(这方面的中文介绍﹐比较稳重的有﹕吴慧仪 Wai-Yee Ng﹐「后现代思潮冲击下的『文本 与诠释』」﹐《中国神学研究院期刊》﹐第22期﹐1997年1月﹐页97-120。中神的余达心院长Carver  T. Yu也曾着多篇论文尝试响应﹐收集在他的 《自由与承担》里﹐成功与否﹐让读者自己决定。)
  
  当代的《圣经》学者们﹐以费依为代表﹐有意无意的反对 《圣经》里只有一套﹐单一的﹐稳定的教义  。在强调《圣经》历史研究之同时﹐他们会这样表露了自己的代模 / 预设﹕
  《圣经》需要解释的一个更重要的理由是在于它的性质。根据历史来说﹐教会了解《圣经》的性质﹐正如了解基督的身分一样 – 《圣经》既是属人的﹐又是属神的。… 因为《圣经》是神的话﹐所以它有永远的适用性﹔它在每一个时代和每一个文化中向所有的人说话。因为它是神的话﹐所以我们必须聆听 -- 并遵行。但因为神选用历史中人类的话来传达祂的话﹐所以《圣经》中每一卷都有其历史特性﹔每一文件都受到原先写作时的语言﹐时代及文化的限制 (在某些情况下也受它写成以前的口头历史之限制) 。由于《圣经》永远的适用性与其历史特性之间有一种「紧张状态」﹐逐有解释的必要。(《读经的艺术》﹐页7。)
  请读者注意﹐费依与史督华提到的是﹕《圣经》的永远适用性和历史特性﹔没有提到他们所谓《圣经》神性里面最重要的观念﹕《圣经》既是圣灵所默示的﹐它必有自己的永远真实性 (eternal truth)﹐和永远﹐单一的﹐稳定 / 固定的意义 (singular meaning)。
  
  「适用性」很方便地为这两位作者带过了《圣经》的 「神性」。结果是﹐默示﹐无误很方便地就不再提了。两位作者继续说明﹕
  另一方面﹐有些人只从《圣经》永远适用的观点来看它。因为它是神的话﹐他们往往认为那只是一本记载要人相信的教训和要人遵行的命令之文集 -- 不过在这些教训与命令之间必然有许多的选择。(《读经的艺术》﹐页7。)
  我们可能很快的读过这篇「前言」﹐没有留意两位作者很轻浮的带过﹕「《圣经》只是一本记载要人相信的教训和要人遵行的命令之文集」。他们用了「只是」﹐是否表示这种观念 – 也就是历代正统 / 福音派的信念 – 是有待检讨和批判呢﹖果然是的。我们读下去﹐就发现﹐两位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之后就宣称﹕

  TAG:有道 可传﹐以经 解经

【作者简介】 林慈信Samuel Ling 是一位牧师、美国天普大学中国历史博士。「中华展望」创办人与总干事。曾授课于富勒神学院,威斯敏斯特神学院与惠敦大学。他是史学家、神学家和传教学家,他致力于探索影响中国教会和牧养的重大问题。近年来一直向华人教会讲授改革宗神学,并主持翻译相关经典著作。 林慈信祖籍浙江慈溪,于1951年在香港出生,是家里第四代的传道人,在一所敬虔的神学院校园里渡过了人生的头十四年。父母亲是神学院与中学的教师。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如何执行教会纪律  上一篇:给事奉的人:远避偶像! 打印文章   录入:华美   责任编辑:华美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 赞助商链接
  • 热门文章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3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