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兵满地,他们却安居若素

作者:司布真     来源:作者原创 时间:2019-07-09 10:16:06
 
640-46.jpeg
 
        编者按
 
        历代以来,许多人解读过诗篇23篇,那每一个字里行间弥漫着的平安、温暖、喜乐与盼望,安慰了无数饥渴的心灵。今天的文章是“讲道王子”司布真对这一篇的注释,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值得每一位橡果收藏起来反复阅读。
 

 
 
        1.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这是何等的屈尊俯就,无限的主做了他百姓的牧者,负责照看他们。无论什么事物,只要能表明神对自己百姓的大爱和看顾,伟大的神都允许拿来比作自己,为此我们要心怀感恩,献上赞美。
 
        大卫本人放过羊,既了解羊的需要,也了解牧羊人的看护之责。他将自己比作软弱的动物,无力自保,笨头笨脑的,将上帝视为自己的供应者、保护者和引导者,事实上,是视为自己的一切。
 
        谁都不能自视为上帝的绵羊(sheep),除非其本性已被更新,因为圣经在描述未归正的人时,没有将他们形容为绵羊,而是形容为狼或山羊。绵羊是一项产业,而不是野蛮的动物;主人非常重视它们,它们往往是重价买来的。要知道,就像大卫毫无疑问是属于主的,我们也是属于主的。这一句的语气透露着出于自信的果断。没有“如果”,也没有“但是”,甚至也没有“我希望如此”,他是说,“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我们必须培养笃定依靠天父的精神。这一整句中,最甜美的词是这个单音节词“my”(我的)。他不是说,“耶和华是全世界的牧者,耶和华像带领羊群一样带领众人。”而是说,“耶和华是我的牧者。”即便耶和华不是别人的牧者,耶和华也是我的牧者;他顾念我,照看我,保护我。这句的时态是现在时。无论信徒的处境如何,他们现在就在耶和华牧羊人般的看顾之下。
 
        接下来的话有点像是第一句声明的推论——简洁而不容置疑——“我必不至缺乏。”
 
        如果耶和华不是我的牧者,我可能会缺乏,但当耶和华是我的牧者,他能满足我的需要,也乐意满足我的需要,因为他的心里充满了爱,所以“我必不至缺乏”。我不会缺乏现世的事物。他不是养活了乌鸦,让百合生长吗?那他怎么可能让他的孩子挨饿呢?我不会缺少属灵的喂养,我知道他的恩典够我用的。
 
        安息在他里面,他会对我说,“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如何。”我可能不会拥有我盼望的一切,但“我必不至缺乏”。远比我富有、智慧的人可能会缺乏, 但“我必不至缺乏”。“少壮狮子还缺食忍饿;但寻求耶和华的,什么好处都不缺。”不仅是“我不缺乏”,而是“我必不至缺乏”。
 
        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即便饥荒使大地荒凉,灾难让城市毁灭,“我必不至缺乏”。老弱之年不会使我缺乏,甚至幽暗的死亡也不会使我途穷。
 
        我样样都有,是富足的,不是因为我银行里有大笔存款,不是因为我有技能、有聪明去挣得面包,而是因为“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恶人总是缺乏,而义人却从不缺乏;罪人的心难以满足,虔诚的灵却住在应有尽有的宫殿当中
 
        2.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
 
        “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基督徒生活由两种要素组成,关于默想的和关于行动的,这两者主都有丰富的供应。
 
        首先是关于默想的要素。“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什么是“青草地”呢?如果不是永远新鲜、永远丰富、永不枯竭的充满真理的圣经,又是什么呢?在青草茂盛,足供羊群躺卧的地方,不必担心羊会啃到光秃的地面。
 
        出自福音的教义甜美而丰富,是适于灵魂享用的食物,就像嫩草是适于绵羊享用的天然营养。当我们能够凭着信心安息在诸般应许当中,我们就像绵羊一样躺卧在草地上。我们同时得到了食物和平安、安息和振奋、宁静和满足。
 
        但是要留心:“他使我躺卧。”是主施下恩慈,使我们能够认识他真理的可贵,并以他的真理为粮食。我们有能力抓住诸般应许,为此我们该怀着何等的感恩之情啊!有些人三心二意,不得不放弃世界时,也会放弃。他们知道这么做是蒙福的,但不能说自己得到了这个福分。他们知道“青草地”,但主没有使他们躺卧其中。而有的信徒多年来享受着“充足的信心”,他们应该热烈称颂满有恩慈的上帝。
 
        富有活力的基督徒生活的第二部分是虔诚的行为。我们不仅思想,也有行动。我们不总是躺着吃喝,也在向前行进,趋于完全。所以我们读到,“他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He leads me beside still waters,译者注:可译为,他领我在安静的水边) 。”
 
        “安静的水”(still waters)是什么呢?不是他可称颂的圣灵的感化和恩典,又是什么呢?他的灵在各样的运行中照看我们,就好比诸般的水(waters)——复数形式——使人洁净、使人振奋、使人得着养分、使人心情愉悦。
 
        那是“安静的水”,因为圣灵爱宁静,他运行时没有招摇的吹号声。他可能流入我们的心灵,却没有流入我们邻舍的心灵,因此他们可能感知不到上帝的同在;那可称颂的圣灵可能会将自己像洪水一样浇灌在一个人的心中,可在蒙恩的这位旁边坐着的人,却对这场洪水一无所知。
 
        “在心灵的神圣的静默中,我发现了天堂和上帝。”
 
        静水流深。最聒噪的莫过于空洞的鼓。静默实在像黄金一样宝贵,圣灵是在静默中与圣徒的灵魂相会。神的灵引导被拣选出来的绵羊,不是引向冲突的狂流,而是引向圣洁之爱的静水。他是鸽子,不是鹰隼,是甘露,不是飓风。
 
        我们的主将我们引到“可安歇的水边”。我们靠自己到不了那里,我们需要他的引导,因此经上说,“他引我。”他不是驱赶我们。摩西是用律法驱赶我们,而耶稣是用他树立的榜样、他的爱的温柔牵引来带领我们。
 
        3.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
 
        “他使我的灵魂苏醒。”灵魂哀伤时,他使其复苏;灵魂有罪时,他使其洁净;灵魂软弱时,他使其得力。是“他”做了这一切。如果他不做,他的牧师是做不了这些事的。他的话语不会单凭自身生发功效。
 
        “他使我的灵魂苏醒。”我们当中有人在恩典上消沉吗?我们感到我们的灵性在最低潮吗?能将低潮转为大水的他可以迅速使我们的灵魂苏醒。那么请向他祈求这一福分——“你是我灵魂的牧人,求你使我们复兴。”
 
        “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基督徒乐意顺服,但这是出于爱的顺服,是他主人所立的榜样促使他顺服。“他引导我。”基督徒不会顺服一些诫命,忽视另一些诫命;基督徒不会挑挑拣拣,而是会顺服所有诫命。
 
        要注意,这里用了复数形式——“义路”(the paths of righteousness)。无论上帝要我们做什么,我们都要在他爱的引导下遵命而行。有的基督徒忽视了成圣的福分,心灵还没有彻底更新,而一颗彻底更新的心灵是圣约所能赋予我们的最可爱的礼物。即便我们可以脱离上帝的忿怒,同时仍然做未重生、不悔改的罪人,这样的得救也不是我们所期望的,因为我们主要、首要的渴望是,脱离罪,在上帝的引导下走圣洁的道路。
 
        这一切都是出于白白的恩典;“为自己的名。”我们成为圣洁的百姓,走狭窄的义路,是为了让我们的大牧人得荣耀。如果我们得到了这样的引领、带领,却没有对我们属天牧人的看顾生发热爱,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4.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这句诗给人说不出的喜乐,曾经吟唱在许许多多临死之人的床榻边上,自古以来为让幽谷变为光亮发挥着功效。其中的每个字都有丰富的含义。
 
        “我虽然行过”,听起来就好像信徒临近死亡,却并未加快步伐,仍然在静静地与上帝同行。行走这个状态表明,灵魂知道自己的道路和终点,决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感到十分平安,因而极其镇定、沉着,在缓步前行。圣徒临死时不会慌张,不会受了惊似的奔跑,也不会站着不动,好像不愿再往前走一样,既不会惊慌失措,也不会满面羞愧,因此会按着原来的步伐前行。
 
        要注意,不是行在幽谷,而是行过幽谷。我们穿过死亡的黑暗隧道,进入永生的光明之中。我们没有死,只是睡了,为要在荣耀中醒来。死亡不是宅屋,而是走廊,不是终点,而是通往终点的道路。
 
        临死的情景被称为幽谷。山巅风暴呼啸,山谷却是平静所在,因此,基督徒最后的日子,往往是一生中最平安的日子。山上一片荒凉,山谷中却满了金黄的禾捆。很多圣徒临近死亡时收获的喜乐和知识比此生任何时候都多。
 
        还有,不是“死亡的幽谷”,而是“死荫的幽谷”,因为实质的死亡已被除去,如今留存的不过是死亡的阴影。有人说,有阴影,某处就一定有光明,事实的确如此。死亡站在我们必经的路旁,而天上的光照在死亡身上,将阴影投在我们要走的路上。我们要欢喜,因为远处有光明。没有人害怕阴影,因为阴影一刻也阻挡不了人前进。狗的影子咬不了人,剑的影子杀不了人,死亡的影子毁灭不了我们。所以我们不要怕。
 
        “也不怕遭害。”他不是说,不会有什么不幸的事发生;他甚至超越了这种高度的确信,知道耶稣已经除去了所有不幸。他是说,“我不怕遭害。”就好像他的恐惧,那不幸之事投下的阴影,也已经永远消失了。
 
        生命中最不幸的事只发生在我们的想象当中。如果我们的烦恼都是实际的烦恼,我们现在的伤心事会只剩十分之一。在一次对死亡的恐惧中,我们会感受到一千次死亡,但诗人的恐惧症痊愈了。“我不怕遭害”,甚至不怕那恶者本身;我不怕最后的仇敌,在我看来,那最后的仇敌已经被征服,既将被毁灭,“因为你与我同在”。这就是基督徒的喜乐!
 
        “你与我同在。”小孩子在海上的风暴中,不会像船上其他乘客那么惊恐;他们会睡在妈妈的怀中,对他们来说,有妈妈和自己在一起就足够了。对信徒来说,知道基督与自己同在也应该足够了。
 
        “你与我同在;有了你,我就有了我所能渴望的一切;因为你与我同在,我有了完美的安慰和彻底的平安。”
 
        “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你的杖,你的竿”,表明你的主权和你的恩慈看顾,你用“你的仗,你的竿”管理你的羊群。我相信你如今仍在掌权。从耶西而出的枝条(译注:“枝条”与“杖”译自同一个英文词“rod”) 仍将覆庇我,就像至高的君王要救我的灵魂。
 
        很多人声称,盼着不死使他们大得安慰。当然,有些人会“存留”到主来的时候,可是以逃避死亡为基督徒的愿望到底有多大益处?智慧的人在两者之中宁愿选择死亡,因为除了“在空中与主相会”的人,不必死的人是有所失,而非有所得。他们失去了在坟墓中与基督真实相连的机会,而死去的圣徒却有这样的机会,圣经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他们不能在那已经睡了的人之先。
 
        保罗说,“我死了就有益处”,并且想要“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我们要有保罗那样的心志。《诗篇》23篇并不过时,如今在信徒听来,仍然像在大卫那个时代一样触动人心,喜新厌旧的人想说什么,就随他们说什么好了。
 
        5.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
 
        “你在敌人面前为我摆设筵席。”良善的人必有敌人。如果没有,就不像他的主了。如果我们没有敌人,我们要小心,恐怕我们并没有以神为友,因为与世俗为友的,就是与神为敌了。可是看看属神的人在敌人面前,那份罔顾之的镇定。这份沉着的勇气何其让人振奋!
 
        “你……为我摆设宴席。”战士对敌时,即便要吃,也是匆忙吃了,急急投入战斗。但是留心:“你……摆设宴席。”就像仆人在和平时节,铺开缎子做的桌布,摆好宴会上的精美饰品。没有慌张,没有混乱,没有忧虑,敌人已到门前,可上帝摆设了宴席,基督徒坐下吃喝,好像一切都是刀兵不兴时的样子。啊!这就是耶和华赐予他百姓的平安,即便是在最令人坐卧不安的处境当中。
 
        “刀兵满地,他们却安居若素。”
 
        “你用油膏了我的头。”愿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都能享受这样的福分,为每天的职责领受新的膏抹。每一个基督徒都是祭司,可是不被膏抹就不能担负祭司的职任,因此我们每天都面见圣灵上帝,让他用油膏我们的头。祭司身上没有油,就不符合担任祭司职分的首要条件,基督徒祭司缺乏从上面来的新恩典,就不符合参与服侍的首要条件。
 
        “使我的福杯满溢。”他拥有的不仅充足,也就是说杯是满的;他拥有的是多而有余,也就是说杯是满溢的。
 
        “什么,就这样活着,耶稣基督也是这样生活的?”穷苦的佃农一边撕一块面包,往杯子里倒上冷水,一边说道。穷人可能会这样说,宽裕的人也可能会这样说。人虽然可能非常富有,可如果不满足,他的杯子就不可能满溢;他的杯子是裂的,是漏的。知足是哲学家眼中将触到的一切化为金子的那块石头;找到这块石头的人是幸福的。知足比一个王国还要宝贵,它是幸福的另一种说法。
 
        6.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这是一个事实,既无可置疑,又激励人心,因此,有属天的真实或“必有”盖在这个事实上为印记。这句话也可以读作,“我一生一世只有恩惠慈爱随着我。”因为我们经历的慈爱必然是不含杂质的。这一对儿守护天使常常跟在我背后,召之即来。就像尊贵的王子远赴外国时,绝不可以没有随从一样,这两位天使也是这样与信徒同在。
 
        恩惠慈爱总是随着他——“一生一世”——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是欢宴的时节还是禁食的时节,无论是沉闷的冬日还是明媚的夏日。恩惠满足我们的需求,慈爱涂抹我们的罪恶。
 
        “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奴仆不能永远住在家里,儿子是永远住在家里。”我在地上的时候,就要做神家里的孩子,与神同在;我应该把整个世界看作他的家宅。我来到上层的房间时,身边的人还是身边的那些人,家宅也还是那座家宅,我只是要住到主的家宅的上一层,且要在那里住到永远。
 
        这是最让人欣悦的诗篇,愿神施恩给我们,使我们沐浴在这首诗歌的宁静气氛之中。
 

  TAG:刀兵  满地  安居  若素

【作者简介】 1834年6月19日,司布真出生于英国艾赛克斯郡的凯维敦(Kelvedon)。他的祖先是荷兰清教徒,1568年避难来到英国。祖父是英国独立教会(Nonconformist)的牧师,司布真7岁以前与祖父同住,并喜欢上了本仁约翰(John Bunyan)的《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据说,他一生读了《天路历程》一百遍。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举世无双的摩西  上一篇:生命成熟的几个记号. 打印文章   录入:嘟嘟接力   责任编辑:嘟嘟接力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 赞助商链接
  • 热门文章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3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