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与不信之间隔着的重重疑团 ——读《为何是他》有感

作者:夭夭     来源:作者原创 时间:2017-11-25 09:22:25

 1.jpg

  (橡树文字工作室)编者按:相信是一件很难的事,就像人与人已缺乏基本的信任,否则我们所处的这片土地不会如此令人心伤地光怪陆离;相信又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就像学生相信进化论,历史的传承会让最理性的人不假思索地相信“存在即合理”。所以,相信本身需要经历大量怀疑的砥砺。既然上帝的真理选择了以相信为基石和桥梁,魔鬼必种下怀疑的路障。基督徒的一生,就是用圣灵的全副军装,去警醒和抵挡形形色色的怀疑。

  一天,我和一位不信主的朋友一起吃饭,聊到关于圣经的话题。由于她是文学系的学生,对圣经也有一定了解,我们便就圣经真理性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她坚持认为圣经——即使可能存在正确的对人有益的部分——但也具有时代与地域的局限性。至于圣经中所论述的超自然的力量更是天方夜谭。我想,她的话语也许正代表了很大一部分非基督徒的观点,即在这个多元主义、怀疑主义的时代里,每个人可以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人生的价值在于自我的实现。因此我尊重你的信仰,也请你不要来干涉我。

  不幸地,我在当时简短的辩论中几乎一败涂地,甚至让晚饭的气氛变得微妙而尴尬。我对这种随和的并且尊重所有观点的立场吓了一跳,几乎有些面红耳赤地说,我就是相信圣经是真理,言下之意颇有把眼前之人推在真理之门外的意思。

  当我读《为何是他》这本书时,开始反思自己的信仰状况。我发现自己在面对信仰的许多疑惑时,常常视而不见,以至于当我面对身边非信徒朋友的许多疑问时,常常显得顽固而偏狭。这一方面可能是源于家庭的传统信仰令我较少经历信心的挣扎(也可能是因为我惰于思考),另一方面更多的是源于我内心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与自义。

  我不得不承认,在我与同伴讨论的过程中,我似乎并不如我所想的那么在意神的荣耀或是圣经的真理,而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对错。这在本质上是对自我的荣耀和对异己者的拒绝与排斥。然而提摩太·凯勒在书中如此说道:“这间教会(即纽约救赎主教会)是以爱心和谦逊来表达信仰,因此使得曼哈顿区的人感到,即使他们不同意这个教会的某些信念,他们也是受欢迎和被接纳的。”这正是对我的一个极大的提醒。基督耶稣来世上的时候与为社会所不齿的“罪人们”一起吃饭,深爱那些与自己敌对的人。教会和信徒也当接纳异己者、敌对者,而非一味排斥,而非冷眼旁观别人的灵魂、仿佛与己毫无关系。

  正因如此,在讨论《为何是他》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之前,我想先简单地讲述我所理解的作者写作的立场与态度。这本书的读者可以是信徒,也可以是非信徒。全书内容的前半部分以怀疑者所常有的对基督信仰的疑惑和排斥为切入点,分析其疑惑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思想与心态,而后给出作者本于圣经的观点。这使得全书的语言充满理性思辨的巨大魅力,并且我们不得不折服于作者深邃的思想、广博的知识以及对文化的宽容心态。书的后半部分作者则更多站在一个护教学家的角度来阐明基督信仰的基本内容以及相信的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立足点并非是基督教的某一个具体派别(比如长老会、圣公会等等),而是持正统信仰的基督教,这颇有点类似于C.S.路易斯写《返璞归真》(又译《这就是基督教》)的态度。他们所讨论的是所有持正统信仰的基督徒,也就是相信《使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的基督徒,所持守的基督信仰的核心内容。二者不同的是,提摩太·凯勒身为纽约救赎主教会的牧师,相较于二十世界初C.S.路易斯的时代,他的文字更具有当代性,直面一个怀疑主义的时代。他的文字与思想深受C.S.路易斯的影响,富有深刻的洞见,并不乏生动与俏皮,绝不令人乏味。以下是笔者的所得和所思。

  怀疑与信心

  怀疑主义者会秉持这样一个态度:“我怀疑一切。”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个有趣的悖论,这句话本身是否也值得怀疑呢?怀疑主义者真如其所宣传的那样不相信所有的标准、价值吗?

  显然,怀疑主义者必有其所相信与持守的信念,有其对于世界、人生的看法。提摩太·凯勒在书中如此说道:所有的怀疑都是基于一种“信心的跳跃”。换句话说,你质疑基督教(信念A)的原因,是因为你有一个无法被证实的信念B。这就意味着,在你要求信念A给出更多的理由证明自己时,你也要面对自己的信念B展开思考。接着我们会发现一个事实,我们无法为自己的信念找到足够多的理性证明,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基于一种“信心的跳跃”。

  我们生来如此相信,或我们的文化如此影响了我们,或老师父母如此教导了我们,但我们却不常仔细地、理性地对其加以检验与思考,而是凭着超强的信心加以接受。正如我在面对班级绝大多数的非信徒要列出相信基督教的种种理由一般,一个被扔到伊斯兰国度中的无神论者也需要证明自己的无神论的观点。

  不论是怀疑主义或是基督教信仰,这些信念背后都需要极大的信心支撑。凯勒在全书开头便强调了这一点,信心,并非只是某一宗教信仰所需要的内容。这提醒我们诚实地、勇敢地甚至会有些痛苦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这仅仅是信仰旅程的第一步,也是信徒与怀疑者进行对话的基础与共识。

  进化论与基督教

  记得我在中学时代常被一个问题困扰,教科书中所说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圣经所描述的神创论在我心中产生了一场拉锯战。那个时候,进化论似乎成为了科学的代名词,而又因为我固执地在作业上写着上帝创造世界,便招来同学的不解。我的信仰被重重得打上迷信的烙印,我虽然并不对上帝的创造产生怀疑,却也无法说服身边的同学。

  还好,进化论的课程并不长,很快这一页就算翻过去了。后来的一天,我在一本书上读到,当科学家们爬到山顶时,会发现那里坐着一群神学家。于是我想,看来科学发展得还太慢了。我并没有太主动地去寻求解惑之道,但却对这一问题颇感兴趣,相信很多信徒也和我一样。

  当我看到“科学已经否定了基督教”这章时,我满心期待作者给出关于进化论与基督教信仰的一个合理解释,然而我看到的是这样一段话:“我认为上帝使用了某种天择的过程引导生物的发展,但我拒绝接受进化论是一个总括性的理论。”他又引用了《创世记》解经家的一段话:“如果‘进化论’的层次只是生物科学上的假设,那么似乎没有足够的理由认为以科学——生物学的层次——来探讨上帝创造的过程,会与基督徒对创造主的信仰有冲突。”

  这一方面说明进化论与基督教信仰并不像一部分人所宣称的那样是背离与冲突的,另一方面也指出了生物学层次上的进化论容易被现代人提高到自然主义的高度并以此来阐释生命的一切内容。(这点稍后再议)除却科学之外,作者在“上帝存在的线索”一章中从文学、哲学、艺术的角度来阐释基督教信仰,这份信仰合乎理性,拥有众多的线索支撑,并且超越理性。

  关于进化论与理性的关系,作者给出了一个极有说服力的逻辑链,极大地挑战了进化生物学派用“天择”的观点来解释关于我们的每一件事的说法。进化论者在把对上帝的信仰的流传归因于其能使人得以存活,而非其真理性的价值。与此同时,进化论者也在把思想的存在归因于其能使人存活,而非人对思想的真理性的肯定,这本身是对理性的全盘否定。换而言之,当进化生物学派以“天择”的观点来解释一切时,其实是在否定生命所有的意义,包括文化、艺术、美、爱这一切的价值。

  即使我们的言语愿意承认生命毫无意义,我们的心也不愿意承认。人心中那关乎永恒的盼望,那对爱的渴望,对美的渴求,都是那么真实和有意义!当我看到格拉斯米尔湖澄澈的湖水和可爱的远山,当我看到静谧的深蓝的草原夜空,当我被一首歌感动得流泪的时候,我深深地相信我的存在富有价值和意义,而不是如物质主义所宣称那样纯属偶然。我们的心也许从一开始就知道了,如圣经所言:“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罪与恩典

  圣经所定义的罪并不是医学词汇或法律词汇,如美国女宣教士泰勒所言:“我们并不是完全受到疾病的支配(但却完全受到罪的支配)……罪的本质主要不是违反法律,而是破坏了我们与上帝、别人以及整体受造界秩序之间的关系。”提摩太·凯勒概括说:“罪就是在远离上帝的情况下作自己和寻找自我。”C.S.路易斯曾说,人最大的罪莫过于自我中心。

  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神本主义的失落与人本主义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自我实现、自我满足、自我救赎的信念。我想起外国文学课上老师对弥尔顿《失乐园》的解读,也代表了国内主流外国文学史的解读,认为上帝是暴君,而亚当夏娃和撒旦则是勇敢的反叛者(这种解读无视弥尔顿清教徒的身份)。这反映了一种文化趋势和社会集体心理,人心选择对上帝的反叛,而选择把别的事情当做生命的快乐与意义所在,也许是金钱、权势,或是爱情、事业,甚至是家庭、道德行为等等。于我而言,他人的眼光与他人的肯定常常成为我生命的偶像,由此带来一种极度的不安全感。

  电影《色·戒》的成功之处之一在于其所展现的男女主人公灵魂的孤独,二人彼此通过性爱的方式来感受和证明自己的存在,来证明自己是活着的,企图以此获得救赎。然而正如贝克尔在《否定死亡》一书中所说的:“我们想要得到的就是救赎——不折不扣的救赎。不用说,这是人类给不了的东西。”

  接着作者指出,基督教信仰与其他宗教最不同的一点在于,其他宗教宣称靠着道德行为得救,而基督教所宣称的福音说“唯独靠恩典得救”。耶稣宣告说自己就是救恩之道。当你去阅读圣经的福音书时,我恳求你千万别说什么我相信基督是伟大的道德导师,但我绝不相信他是神的儿子,那真是对基督极大的误解了。从基督所说的话来看,他宣称自己是神的儿子,他要么真如他所言是弥赛亚,要么就是一个十足的疯子。而就基督教对整个西方世界以至于全世界的影响来看,后者的可能微乎其微。

  救恩的奥秘就在于上帝的儿子为全人类的罪而死,为罪人付上了极重无比的代价。在《真正的十字架》一章中作者详述了基督代赎的伟大奥秘。基督徒的盼望就在于伤痕累累的生命遇上了源自上帝无与伦比的爱,以及因信基督得复活的生命与永恒里的荣耀冠冕。

  在一次灵修中,我深深体会到圣经的真实性与恩典的可畏。我身边的基督徒朋友也曾如此对我说过,当我们越去读圣经就越会发现其真实可信。凯勒在第七章中就福音书的历史、记载特点、文学笔法的角度探讨了福音书的可信度。在那段经文里,我感受到上帝全然的舍己,看到上帝为我所承受的苦难,于是敬畏震惊。

  那天我读到的经文是马可福音14:32—34,“他们来到一个地方,名叫客西马尼。耶稣对门徒说:‘你们坐在这里,等我祷告。’于是带着彼得、雅各、约翰同去,就惊恐起来,极其难过。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你们在这里等候,警醒。”

  关于恩典、代赎、复活的教义,作者作了细致入微的阐释,其行文的风格绝不与教义阐释类的书相似,这些内容将引起信徒与非信徒共同的思考。书中的论述绝对比我所表达得要精彩上百倍。盼望与大家有更深的交流。

 

    (本文转自微信公总号:橡树文字工作室)

 

  TAG: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上帝有几种不同的脸,躲在各种宗教 ”  上一篇:信主后,你更自由了吗? 打印文章   录入:雪鸽   责任编辑:雪鸽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 本作者更多文章
  • 赞助商链接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热门文章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3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