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邪恶 (上)

作者:白石     来源:耶路撒冷星光论坛 时间:2013-01-03 07:54:51

 

6480343dtd2239f578c7d&690.jpg《邪恶心理学》心得之五

                                日常生活中的邪恶    (上)

     有天,当我们不得不采用对立统一的方式看待人事,才发现长大并不好玩。

     在小童的世界中,一切总是非黑即白。有经验的大人知道,在孩子提问时,尽量给一个清晰、确定的答案,对于世界观、价值判断的形成很重要。如在皮亚杰经典的道德形成理论中,6岁之前的孩子是无道德意识阶段,也被称为道德前期,或他律道德期。这时候,需要大人用外在的行为规范来为孩子制定行为的边界。

然而,就如诗人卡里.纪伯伦所说——“你们可以把你们的爱给予他们,却不能结予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人在长成之后,倒底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不是以简单的家庭教育、环境、遗传来推测得了的。

人是很复杂的生物,不能从一个角度来看。大善与大恶之人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均不常见。普通人都是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而且不能通过量化来界定。简言之,伦理、道德问题,也就是是非善恶问题,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不能回避,却又最不易判断的。

 

说到事物的反合性,举一个心理学方向的例子。如果有人问你在所有人类的负面情感中,哪一种最无利于身心健康,你会如何回答?愤怒、仇恨、嫉妒、焦虑------有长长一大串。

     然而,可能许多心理学家会告诉你——是恐惧。其实所有的负面情感与情绪,都与人类这最基本的情感有关。不过,它所产生的结果也不一定是坏的。弗洛伊德把人的本能分为两类,生本能和死本能。但有些本能冲动,比如性冲动,你说它到底是生本能,还是死本能呢?因为怕死和求生到底有什么不同?

     同为犹太人的弗洛姆把基本人格分为恋尸癖和恋生癖(前文已具体描述过),道理也是相同。人类喜爱追求生命、生存、活力与人类恐惧死亡、腐朽、消逝的动力其实也是一种。耶稣说——人若赚得全世界,唯独赔上自己的性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去换生命呢?(马太福音1626)在这一段话中,耶稣所讲的是一个真理,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命、为了生活,然而,人最终得到了死,永远的沉沦。可以推测,上帝关注的不只是生与死的问题,因为“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他更关心的是我们在生与死这件事上,采取的动机和使用的手段。

    

被认定的“罪犯”

青春期是人类生命钟里一个伟大的时刻。把握好的孩子能乘风破浪,从懵懂小童步入成熟人生;把握不好的人,人生的悲剧就此拉开帷幕,此后牵绊一生。

 

15岁的罗杰出生在一个富贵人家。爸爸是州z /-府的法律顾问,妈妈是职业女性,热心领导区域活动,也是教会活跃分子。他们的社会身份无懈可击。然而,15岁的罗杰却突然出了成绩下滑、情绪沮丧而且找不出任何原因。于是由父母陪同前来咨询。

他的情况与鲍比类似,问题也是出在父母身上。这是一对富有、衣冠楚楚、礼貌有分寸、聪明,善于把握言谈重点和控制局面的夫妇,他们可不是普通的扯谎者,而是有本事完全扭曲真相和歪曲事实的人。且看他们的手法。

 

首先,学校建议给罗杰找一位咨询师。这对父母即要避免别人说他们不关心孩子;同时,又要省去每周带小孩看心理医治的麻烦,他们选择了当前只能做短暂咨询的派克医生。(这是派克医生后来才明白的)

其次,派克医生了解到罗杰很想到寄宿学校去,这是他想逃避家庭很自然的反应。于是跟这对父母商量先给他做一些测试再认真考虑送罗杰去寄宿学校的可能性。他们一口答应下来,但不想让孩子再跟派克医生见面,从医生嘴里了解自己的情况和有什么治疗方案和建议。然后,这对夫妻就带着罗杰消失了,因为他们已经带孩子去看过医生了,而且“完全没用”。

几个月后,他们再出现在派克医生的咨询室令人非常惊讶。他们已经给这个孩子换了学校,不是寄宿学校,而是一间严格的天主教学校。他在这里偷了东西。

修女要求他们为罗杰找心理医生,另一方面给派克医生写了一封信。无论如何,看上去罗杰的情况比上次更糟糕了。

令人意外的是,修女在这封信中大大赞扬了罗杰的善良,他对本校智碍儿童所倾注的爱心和陪伴使他获得了全校老师的好感,并赢得了一次去纽约参加专题会议的机会。但很奇怪的是,他居然没有去参加;并且在这件事的一周后,跟另外一个孩子去偷了神父的钱包。

修女认为他一定是有什么隐情,希望派克能帮助这个孩子,并且她也希望派克医生告诉罗杰,他们都真心喜欢他,希望他继续留在这间学校。见面时,他们又开始闲聊,然后派克医生抓住机会问罗杰。

“你为什么没去参加这个会议?”

“因为我的房间没有整理好,所以爸爸妈妈不让我去。”

“你感到愤怒吗?”

“无所谓吧。”

“你知道吗,修女给我写了信,说他们都喜欢你,希望你能留下。你还想到上次说起的寄宿学校吗?”

“不!千万别,派克医生,我知道自己偷钱是不对的,请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想留在现在的这间学校!”这时罗杰才开始出现情绪反应,看来他真的非常想留在这间学校。

 

于是,派克医生又单独见了罗杰的父母。

--------

“为什么不让罗杰参加他靠自己努力赢得的会议?”

“因为他没有整理房间-----

“可整理房间和去参加会议有什么关系呢?青春期的孩子不能要求每时每刻房间都一尘不染------不让年轻的孩子参加靠自己努力与表现获得的既有趣又富有富义的活动,似乎不恰当。”

罗太太用美妙的声音说,“医生,我们对他的行为有点担心,毕竟这些智碍小孩多半心理都不健康------再说,罗杰也从未表现过任何不满呀,如果他说出来,我们一定会注意的-----

罗先生用严肃的声音说:“看来,您上次提到要他去寄宿学校的情况我们得考虑了,要不然他就成了罪犯了!您说有这个必要了吧!”

派克医生斩针截铁的说:“不是的!现在情况已经变化----罗杰喜欢现在就读的这间学校,他觉得在这里受到了关爱,尊重,如果突然转学,我想他一定会非常悲痛,目前不需要采取任何行动,我只想再次建议让他受一些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测试。”

罗先生:“那不是又回到上次说的情况了吗?接受测试,回到原点,这不可能!

----------

罗太太附和着说:“医生,我先生的意思是,也许这背后还有其他原因,比方说,我叔叔是个酒鬼,那么罗杰的毛病可能是遗传而沿袭了不良的基因,不论我们如何治疗,结果还是一样糟。”

派克医生听到这些话,不由惊恐的看着他们,但他努力保持冷静:“你们是说,罗杰是不是有可能无药可救?你们是不是想听我这样说?!”

“当然不是喽,我们真的很想救他。”罗太太语气平静-----

     派克医生明知道可能完全无用,但还是鼓起勇气说出下面的话:“我强烈建议两位接受治疗,我想罗杰急需你们的协助,而你们两位也都需要治疗。”

     屋子里一片死寂,过了一会,罗先生露出开心的微笑:“这个建议真有趣,请问为什么?”

      “我很高兴你有兴趣知道,原来以为你们会不高兴。我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是因为,你们对罗杰好像缺少同理心,只有你们亲自接受心理治疗,才能更加了解罗杰的感受。”

      “所以医生,这只是你的看法,没有科学实证,但你也不知道罗杰问题的所在,对不对?”

      “是的。”

      “那么,事实上他的病有可能是遗传,也有可能治不好,但这都不是您目前可以诊断出来的,是不是?”

      “是的,有此可能。但是可能性微乎其微。”派克医生努力使自己保持镇定,但他的双手因气愤而抖动了一下。“你们知道吗?我唯一的想法是,两位巴不得罗杰的病已经不能医治了,宁可让他自生自灭,也不愿意相信你们才是需要治疗的人。”

      只一瞬,这一对夫妇的眼睛里出现恐惧——那是一种全然兽性的恐惧,但只一会儿,就恢复了平静,又恢复了懦雅的风度。罗太太接下来的语气就像是在茶会聊天似的。

     “这是一次有趣的会谈,很有启发性。看来我们得多花一点时间在罗杰的身上了,是不是,亲爱的----

     “当然了-----谢谢您,医生-------

  

     谈话结束后,他们还是不想让派克医生再见罗杰,但派克医生反复争取,于是跟罗杰见了最后一面,告诉他希望父母不给他转学,让他接受心理测试,还邀请父母一起接受治疗。

你猜这事最后怎么结束的?

当然,他再也没见过罗杰和他的父母。三周后,派克医生收到罗太太寄来的支票,以及一封信,信中这样写到:

“亲爱的派克医生:

您真是善良,上个月又再度与我们会面,我先生和我诚心感激您对罗杰的关心。我想让您知道,我们已经遵照您的建议送罗杰到寄宿学校就读了。那是一所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军校,在处理孩童的行为问题方面声誉卓著。相信从此以后,情况会越来越顺利,非常感谢您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遵照您的建议!这就是罗太太高明的措词,是没有听到派克医生的建议吗?为什么她轻轻改变了一下事情的顺序,就扭曲了所有真诚的努力呢?派克医生猜,其实在他们的心中,对罗杰有一种非比寻常的敌意,也许罗杰并不是他们想要的那类小孩。罗杰所做的事情和存在本身,对他们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和不便,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巴不得看到他走向毁灭。

但他们又得在人前维护高大完美的形象,所以虚情假意地带小孩子来看医生。这样做,无论对罗杰还是他人,都可以说:“我带罗杰去看医生了,我为孩子做了所有的努力-----”与此同时,由于他们病态的自我,也需要做这一系列的事情来满足这种极度的自恋,以安慰自己。从始至终,这些跟罗杰的症状都一点关系没有!

如果我们遭遇到这样的对手,会作何感想?如果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是我们的亲人、朋友、同事甚或教会的弟兄姐妹呢?你遇到过这类事吗?如果遇到,还能对神的良善抱有信心吗?

耶稣说,魔鬼从起初就是说谎的,真理不在它里头。又说,它说谎,是出于自己。我们理解这话的深意吗?但愿我们能有一双慧眼,识透人内心的狡诈黑暗,也不断发现自己里面的黑暗。

 

共生的关系

在动物界里有寄生、共生。前者是一方无度索求;后者含有互利互惠的意味。那么在人类世界中,也是这样吗?

在心理学中,也存在一种共生的现象。共生关系(symbiotic relationship是“自恋式侵扰行为”可能产生的一种畸形后果。

首先解释一下“自恋式侵扰行为”。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独特的特质使你我形成“自我”,让我们和别人区分开来。每个不同的灵魂均划分了界线,以示区别。与他人交往时,我们总会尊重这些人与人之间的界线。清楚界定自我的界线,及认清别人的界线,是心理健康的特征与前提。

我们必须搞清楚自己的底线及别人的起始点在哪里!

但是“自恋式侵扰行为”的罹患者,不希望对方拥有自主的人格。通常他们的受害者是身边人,如孩子、亲人、朋友等。他们不断想抹杀这些界线,让别人失去对自己身体、所有物、心灵空间、情感、时间等的拥有和支配权。或许,有些对象还可以鼓起自我防卫机制来对抗,但在许多种情况下,他们都可成功地将对方卷入自我中心的深渊之中,最终丧失独特性,变成他们的附庸。这种病态自恋的行为,欺骗性还是蛮大的!而且,生活中的例子太多了,从小情侣、到配偶、到亲子------

“自恋式侵扰行为”作为一种人格或者说行为的特征,最后可能与对象发展出这样一种关系——心理学上的“共生”。这并非是一种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形态,而是指互相寄生,彼此毁灭的结合关系。即使在共生关系中,某一方显然居中受益,但双方仍然是形影不分。

下面,先举一个书中的例子。再接下来,讲现实生活中,我观察到的情形。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6480343d0102eh00 [查看原文]

  TAG:杂谈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日常生活中的邪恶 (下)  上一篇:舌尖上的信仰 打印文章   录入:蝴蝶   责任编辑: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 赞助商链接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热门文章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3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