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条路

作者:李晶晶     来源:作者原创 时间:2017-12-06 06:27:42

77ab81b8-262a-4f6c-96fa-ea9ac9bc113d.jpg


讲道内容    这一条路
经文:马太福音十章17-22节
主讲:李晶晶牧师

 


        一、前言:MV「COMIDO School 恩典之路」

        MV:「十五年来,在神的恩手引领中,COMIDO恩慈儿童学校成为肯亚首都贫民社区的典范与祝福。对当地人来说,这裡是个充满希望与祝福的地方。自2007年起,谢礼兴团长五度带领医疗福音队到肯亚,举办义诊和福音活动;他们看见了贫民区裡的需要,2009年开始拍摄製作桌曆,每年以义卖桌曆来支持高中生学费;也主动为学校的改建热心募款。

        2011年,肯亚「恩慈儿童学校」举行第一期改建工程落成典礼,新建了教室 图书舘、厕所和围牆。2012年,教职员办公室和停工近七年的两层危楼教室,终于修建完成;学校也开始供应乾淨的水源。目前两期改建工程已经完成,但未来的路还很长。后续工程还有礼堂以及操场等需要整修,而电脑教室的电脑社备、高中生的学费和学童的营养餐费需要仍大。贫民区的人们连三餐温饱都缺乏,更别提孩子们有机会接受教育。

        您的爱心支持,可以帮助这些弱势孩童,拥有一个安心升学的环境和实现梦想的机会。」

        今天教会在一楼大厅「义卖肯亚桌曆」来支持与关心肯亚COMIDO School 的学生继续升学读高中和大学,期盼这样的支持与正向循环,让孩子们受教育将来可以回到家乡来服务,可以渐渐地改变贫民区的生活。一本只要100元,今年特别製作了三种不同款式的桌曆和挂曆,一套三本300元,那可能是我们一餐的费用,却是贫民区孩子们的希望,邀请您一起参与和支持!

        透过桌曆在一年之中被提醒或想起时,可以为他们祷告,透过送桌曆给亲友,可以传递这个恩典的故事和见证,也多一个祷告的力量和关心!

        二、少年官的故事

        今天我们所看的这个故事,在圣经裡有三处记载着:马太福音19:16-22、马可福音10:18-23、路加福音18:18-23,今天司会所读的是马可福音所记载的。说到有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跑来跪在耶稣面前,问他一个问题。「问耶稣问题」这在耶稣时代不是什麽稀奇的事情,很多人都来问耶稣问题。其实,就在这个人来问耶稣问题前,有法利赛人也跑来问耶稣问题,马可福音第十章一开始说:「耶稣从那裡起身,来到犹太的境界并约旦河外。众人又聚集到他那裡,他又照常教训他们。有法利赛人来问他说:『人休妻可以不可以?』意思要试探他。」(可10:1-2),不同的是,法利赛人的态度是要「试探耶稣」,而这个人却是真心诚意想要「问问题」、想要「知道答桉」的!

        1.个人:一件难得的事

        (1)这一个少年官:

        首先我们看到17节说在:这一天,耶稣和他的门徒要出发去传道的路上,突然有一个人跑过来,跪在耶稣的面前。

        《马太福音》记载他是一位少年人(太19:20,22),对犹太人来说24-40岁都是所谓少年人的范围;而《路加福音》则记载他是一位作官的(路18:18)意思是这是一个「犹太人的领袖」。于是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少年的官,是一个有地位的人,如果再往下看22节「因为他的产业很多。」就知道他还是个有钱人,如此说来,这个跑来跪在耶稣面前的人,并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一个有钱、社会地位高,又权柄很大的少年官,这样的人有甚麽不能解决的问题呢?但他却跑来跪在耶稣的面前,可见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是一件难得的事,这一个年轻人他认为耶稣可以帮助他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他自己无法解决的,就是永生的问题。他说:「良善的夫子(good teacher),我当做甚麽事才可以承受永生(eternal life)?」

        (2)对耶稣的称呼

        这个少年官对耶稣的称呼是「良善的老师」,这可看到他对耶稣基督的尊敬。耶稣和他的门徒正朝向耶路撒冷的旅途中前进,但他的名声早已经远播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甚至远至外邦人地区的泰尔与西顿附近之城镇(参可3:7—8)。而这点也是为甚麽在耶路撒冷那些宗教领袖们很在意之因,他们实在无法容忍一个出身木匠家庭,且是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小镇拿撒勒人,会出甚麽杰出的人物(约1:46a)。

        因此,这个在犹太人社会有名望的领袖,在众目睽睽之下主动地跪在耶稣基督面前,就是表明他已经顾不了所谓「面子」问题,远比面子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生命的意义」。想必他被心中鬱卒的生命问题困扰甚久,才会在耶稣行路经过时,迫不及待跑来跪在耶稣面前求问,希望能透过耶稣的解惑而使自己生命获得释放。

        2.有一个问题:信仰的问题

        这个少年官的心中的问题:「我该做甚麽才能够得到永恆的生命(承接永活的路)呢?」,这是一个关于生命意义的问题、是一个信仰的问题。人什麽时候会问关于生命意义与信仰的问题?当人面对死亡时、面对自己无能为力时。

        接下来耶稣基督就回问他几个问题,他很清楚地表示:他虽然有钱、有社会地位,年纪又轻还大有可为,这些都是每个时代的人穷尽一生力量所在追寻的,他都有了,并且从小就遵诫命,他对耶稣说:「夫子,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可10:20)。却还认为不够,也没有真正填补他生命的空虚。因为这些都与「永恆的生命」没有关连,现在他所迫切需要的是「永恆的生命」。他想知道「还要做什麽?」才能得到永生!

        3.还缺少一件:自身的问题

        我想耶稣看到这个少年官有许多可取与可爱之处,经文说:「耶稣看着他,就爱他」(可10:21a),耶稣看见他努力认真生活与工作、他谦卑求教,他也遵守规则诫命,他渴慕永生。但耶稣同时也看到他身上的问题,对他说:「你还缺少一件」(可10:21b)

        在这裡非常重要的,就是耶稣告诉这个人,说他「还缺少一件」。耶稣说的是「一件」,不是两件,不是三件,或四件五件…,都没有,耶稣只要求「一件」就好。而这「一件」正是牵绊这个人得着永生(永恆生命)最大的阻碍,也是这「一件」,使这位少年官一直感受到生命缺乏的原因。耶稣告诉他:「去(go)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you will have);你还要来跟从我(then come, follow me)。」(可10:21b)要他将所有的产业都卖掉捐给穷人,这样,就会有财宝积存在天上,然后来跟随他。

        其实,耶稣这样说,已经说出了这个少年官的问题,他虽然从小到如今都遵守了摩西法律诫命,却仍无法获得生命的满足与意义,就是被财富和社会地位所牵绊。但我们仔细想想,在这个世界上谁不要这两种东西?

        魔鬼也曾以此试探耶稣,路加福音4:6-7「这一切权柄、荣华,我都要给你,因为这原是交付我的,我愿意给谁就给谁。你若在我面前下拜,这都要归你。」,魔鬼用世上的财富和权柄作为条件,要耶稣向它下拜,但耶稣回答魔鬼说:「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他。」(路4:8),耶稣抵挡了魔鬼的试探。但这个年轻、有钱又有地位的官可不是这样,他听了耶稣的回答与建议后,「脸色变了,垂头丧气地走了,因为他很富有」。从这裡可以看到这个人失望透顶了,他原本跑来是抱着极大的期望,希望从耶稣基督的话中获得他所想要的答桉。

        我们常常也有这样的问题,自己已经先有了某部分的答桉,然后去询问别人的意见,请人指点迷津,但事实上并不是真要听对方的建议,而是要听听看别人所说的,是否就是我们所想的、所要的。

        这个少年官既然相信耶稣是那位能提供「正确」答桉的人;而主耶稣也的确给了他一个「正确」的答桉。既然找对人问,也得到对的答桉,可是,他了耶稣的话,头更大、气色更不佳,忧忧愁愁地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10:22),因为他很困难去遵照主耶稣的话去做;所以,他带着「忧忧愁愁」的心情走了,但是他要走去那裡呢?他要到哪裡找到答桉呢?离了耶稣能做什麽?人生有一个可惜,就是与真理擦身而过!

        三、耶稣的回应

        我们再来看看耶稣给这位少年官的回应。当少年官提出了困扰他心中的问题:「我该做甚麽才能够得到永恆的生命呢?」(可10:17)时,

        耶稣并没有马上回答他的问题,却反问他说:「你为甚麽称我是良善的?除了上帝以外没有一个是良善的。」(可10:18)。

        1.耶稣关于良善的回答

        主耶稣之所以这样反问他,是为了启发、帮助他「认识神」,要认识「耶稣是神」。就是对于主耶稣身为上帝的儿子,人类救主的身份和使命有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的认识才能使他从主裡面找到永生之道。因为这个少年官对于主耶稣还没有真正的认识,他仅仅把主耶稣看成是一位「良善的夫子」(好的先生),这是不够的,不是说耶稣不良善,而是只把耶稣当作一个好老师,向祂学习怎样作人作事,是不够的。如果想要做好人好事,然后来得到上帝的拯救,那是错误的,因为没有人作得到。

        主耶稣不仅是一个良善的人,也是上帝,被称为上帝的独生子;他不仅是夫子(老师),而也是救主;他『道成肉身』降生为人,不仅是作为真理的教师,教导人行善,警戒人作恶,并指明永生的道路,而且也是作为我们的救主,亲自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捨命赎罪,为要用自己的宝血和圣灵的大能将我们从罪恶裡救出来,使我们能有属灵的能力,能够不断地面对软弱与罪、能行善与成圣,能行走进入永生的天路。

        因此,主耶稣反问他说:『你为甚麽称我是良善的』?如果你仅仅看我是一个好人,一个良善的夫子而称我是『良善』的,是不够的,而是要认识主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人类的救主,我们的盼望源头,因为『除了上帝以外,没有一个是良善的。』

        主耶稣这样的问话,也是为了帮助少年官「认识人」,认识自己本性的败坏、软弱和有罪。因为这个少年官,也是一个自以为义的法利赛人,自以为从小教养品格比别人好,甚至以为靠自己行些甚麽善事,将来就可得永生。

        其实在上帝眼中看来,「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罗3:23,10)。因此,人人都必须信靠主耶稣的救恩,彻底认罪悔改,才能承受永生。同样对这个少年官的的要求也是一样,根本不是像他所求问的那样『该作甚麽善事才能得永生』的问题,而是必须信而悔改,求得主宝血的洗淨和圣灵的重生的问题。只有这样的认识才能使他从主裡面找到永生之道。

        2.耶稣关于得永生的回答

        那个少年官听到耶稣回答他的问题说:「你还欠一件,就是要撇弃一切来跟随我。」他就忧忧愁愁的走了。

        少年官渴慕得到永生,虚心地向主耶稣请教。没料到天国的入场费,竟是要「去变卖你所有的」,代价之高,令他咋舌,脸面即时变色;深知自己付不起,只好忧忧愁愁的走了。令人不禁惋惜。

但,只是因为他有钱财,就难以进入神的国吗?门徒看着听着,希奇得很:这样,谁能得救呢?

        耶稣说:「在人是不能;在神却不然。因为神凡事都能。」(27节)这少年官若真认识神、敬畏神,他若能信,就能听明白关于永生真正的答桉;他「还缺少一件」,不是「变卖所有」,而是「信心」。

人不会因为没有变卖家财分给穷人,而被拒于救恩之外。主耶稣说:「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接着说:「倚靠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可见使有钱财的人难以得到永生的,并不是他那份雄厚身家,而是他那颗「倚靠钱财」的心。

        细心思想主耶稣对年轻的财主所说的话就可以知道,主对他的要求,其实是个赐福,就是「必有财宝在天上」的应许。那就是说,如果他愿意放弃,不再「倚靠钱财」,转而信靠跟从主,那麽,他将得到的,是天上永远不朽坏的财宝。主没有明说天上的财宝是甚麽,是考验人:「你信得过我吗?」信得过祂,就跟从祂吧。面对诸多产业与主耶稣之间,这少年官还是难捨所爱的钱财,放弃跟从主。

        神学家保罗‧田立克(Paul Tillich)的观点,他说一个人生命中最终极的关怀是甚麽,那个终极关怀的对象就是他的上帝。当一个人把上帝看成是他生命中最大的关怀,那麽,这个人才是真正在敬拜上帝。用保罗‧田立克所说的这个观念来看这个有钱有地位的少年官反应出来之情形,就可以清楚看到他是把财富看成他生命中最大的关怀,所以,当耶稣基督要他改变对财富的看法时,等于是在改变他生命的终极对象。换句话说,财富等于是他的神一样。这样,他就不是真正地在敬拜上帝,而是在应付罢了。

        耶稣讲了那些话以后,就对他提出一些衡量生活的标准。我们知道十诫是刻在两块石板上的,第一块石板有四诫,第二块有六诫。我们主在这里提出的标准和第一块石板无关,而是第二块石板上的六条诫命。祂用简洁的方式提到了这六条诫命,次序和十诫不同,不过内容并无差别。「不可杀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不可亏负人,当孝敬父母。」这样祂总括了后面的六诫。当时耶稣给这个人衡量他生活的标准,是属于人际的关係,就是关于一个人和他人相处的原则。

        你要得救,你需要撇弃一切来跟随祂。倒也不是说字面上的撇弃了金钱,或者什麽。重点在我们要把耶稣当做唯一信靠、唯一跟随的对象,祂是完全的、丰富的,这样才能够得救。你只是让祂医好你的病,让祂给你吃饱,觉得祂很希奇,那是不够的。

        路10:25-28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做甚麽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甚麽?你念的是怎样呢?」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 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耶稣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路10:25-28)

        加拉太书2:16「既知道人称义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稣基督,连我们也信了基督耶稣,使我们因信基督称义,不因行律法称义,因为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人因行律法称义。」

        我们要先知道两件事情,第一什麽是「上帝的责任」、第二什麽是「人的责任」。有些事情,只有上帝能做、人不能做;有些事情,上帝不能做,只有人才能做。

        在得救、生命改变、对付罪的问题上,这只有上帝能做得到,人是没有办法,只有上帝让祂的儿子耶稣基督来到世界上,人只能够悔改、接受光照、选择弃绝。祂有权柄、祂有责任、祂必须去做这件事情,但是我们人本身毫无除罪的能力。

        但什麽是人要做的事,就是接受耶稣基督,要呼求上帝让祂儿子的灵进入我们里面,好叫我们能够呼叫阿爸天父(加4:6)。圣灵来进入我们生命中,使我们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圣灵来,让我们得着恩赐跟能力,可以负起各样角色的责任;保罗说要明白上帝的旨意,必须把自己奉献给祂:「所以,弟兄们,我以上帝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上帝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12:1-2)

        若我们坚持自己,不肯把自己的主权奉献给上帝,那麽即使上帝跟我们讲了很多话,对我们来说也像是鸭子听雷,听不懂。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上帝不跟我们讲话,其实是因为我们自己里面已经做了决定,当人已经定意按着自己的喜好而行,就听不到上帝的声音。

        四、属灵的功课

        1.我当做什麽:认识人与认识神

        这一年轻又富有的少年官来找耶稣,出于真诚的心和认真的态度,来问耶稣有关永恆生命的问题:「我当做甚麽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这是否也是我们曾想过的问题呢?「我这一生当做什麽事才是有意义?才是有永恆的价值?才会与永生有关係、有连结?」

        谦卑寻求,认识自己、认识神

        这位少年官突然冲出来,跪在耶稣的面前说:「良善的夫子,我当做什麽事才可以承受永生?」(v.17b),这个弔诡与耶稣会遇的开场,让我们重新思考,人要相信上帝,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

        长老宗创办人加尔文强调「认识」,他认为单凭感受的信仰是不太正确的,因为人无法每时每刻均感受到自己是在神的手中,如果靠意志生活在神的旨意中,则容易变成法利赛人,故此,加尔文认为只有经过彻底的认识才有可能。人应如何才能认识神呢?加尔文指出「认识神与认识自己是互相关连的」。

        加尔文指出「只有先认识自己,我们才能真正认识神;只有先认识神,我们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Without knowledge of self there is no knowledge of God; Without knowledge of God, there is no knowledge of self )」。其重要的关键是在于人有神的形像,人如果不认识自已,真不可能对神有准确的认识。一个真正认识神的人就是认识了人的「原版」--就是神(人只是影印版而已),与此同时,当我们看见原版时,我们才能看清楚影印版的缺乏。

        加尔文的比谕:「一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不认识光明,若是看到昏暗的东西就以为是光明了,一旦置身午间,才清楚地看见四周一切的景观,但是当我们进一步注视太阳时,在眩目耀眼的体验中,我们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能看清楚这一切都是来自太阳的光线。」

        当人看到人的美好时,可能会开始认识神,因为当深入认识人的美好时,就是看见神的形像了,也因此开始认识神。认识人的贫乏亦开启我们对神的认识,在深入看见人的极限时,就更显出神无限的丰富。

        2.缺少的一件:放下与跟随

        「缺少的一件」,是谁需要变卖一切所有的来跟从主耶稣?对于这个经文的解释,我们现待人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种:是神职人员、第二种:所有的信徒、第三种:只是要信徒尽可能去做,不一定指的是真的变卖、第四种:「变卖所有一切」是指要将生命列为首位的除去、第五种:这是神国来临之后才需要做的事。

        第一、三、五种的解释是世俗化的,把基督的信仰当成是「宗教」,所以认为这段经文是给神职人员的,只有神职人员才需要变卖所有的一切去跟从神,其他的人就不需要。或是「尽量就好」、「那是将来的事」。

        第二种是指「所有的信徒」,这是对耶稣基督的信仰仍充满信心的人。第四种是一种提醒:我们生命的主权在哪裡?

        或许我们都对少年官没能通过考验感到惋惜,他无法放下以致于放弃跟随主耶稣。但我们可能也会发现在教会中这其实是普遍的现象。

        有人用球赛比喻基督徒,一种是当观众的信徒,一种是当球员的门徒。信徒和门徒所知道信仰的知识可能差不多,但最大的差异是能不能或愿不愿意去「行出来」。信徒凭信心得到医治,而门徒却是要撇下一切来跟随。信徒的心态是为了满足自己,而门徒的跟随却是要付出代价。门徒的本质是愿意让主调整他们的问题,让主改变他们自己的想法,愿意顺服主的旨意去行。亲爱的同学,耶稣对少年官有更深的期许,从做一个好的信徒,到愿意放下一切跟随耶稣。他对我们的期待也是一样。信徒渴望福音,盼望得到帮助,当然也期待生活在恩典之中。然而,若我们的信仰不愿意付上代价,那麽我们永远只是信徒,是门徒。

        立志要成为耶稣门徒的我们,不能只是懂得很多神学理论,能背诵很多圣经金句,会说很多圣经典故,这些一般基督徒也能做到。真正的跟随耶稣,必须将知识内化为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出信仰。也可以说,回应福音的行动就是去走耶稣所走的路,从信仰来说,是一种「委身」,因为知道自己的使命而不怕艰难,不计回报,去完成上帝的心意和託付。有一个人叫做连加恩,在服兵役的时候,他原本可以当个轻鬆的医官,他却申请去非洲布吉那法索服替代役,他照顾当地的居民,改善他们的用水与医疗,令人印象深刻。在他的回忆录中有一句话这麽说:「身为好命的人,要比别人多做一点,这样,好命才有意思。」我将他改成:「身为一个基督的门徒,要比别人多做一点,这样,做门徒才有意思。」

        神学家鲁益师(C. S. Lewis)曾言:「当你注视天,同时也得着地;当你定睛在地,你将失去天,同时失去地。」藉此反思当代神学教育并提醒教会事奉者之服事方向:我们定睛注目重视的是什麽?得着及失去的是什麽?

        3.少年官v.s献身者v.s跟随者

        2011年Kyle Idleman牧师所着“Not a Fan: Becoming a Completely Committed Follower of Jesus”这本书的主旨「耶稣不需要粉丝,需要的是门徒,是完全的跟随者。」

跟随者必须「真正认识耶稣」。基督徒到神的面前,不能只求耶稣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而必须真正认识神的良善、仁慈。耶稣来到世间,最重要的目的是解决了「罪」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真正认识,神是唯一良善的,而我们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唯有耶稣可以赦免我们的罪。所以,到耶稣面前必须真正认识耶稣的良善,并且确实认罪悔改。

        上帝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将自己身心一切所有完全献上。(罗12:1)。只是上帝对各人所要求的献身方式有所不同,有的人,上帝要他直接献身于传道工作,(太4:18-22),有的人则要他在一般信徒的岗位上献身为主作见证。(路8:37-39)。同样,在人的财物奉献上也相似。有的人,上帝要他立即变卖所有的去救济穷人,或捐献圣工,有的人,上帝则要求他作一个『忠心的管家』,遵照上帝的指引,『接时分粮』给有需要的人。

        主耶稣向这少年官他提出这个要求,还包含着更深远的美意和更伟大的呼召。主不仅是要他变卖所有的去救济穷人,而且还要他来跟从主。

        主在此实际上是呼召他加入使徒的行列,献身于传道救灵的大工。正如主当日怎样呼召彼得、安德列、雅各、约翰和税吏马太撇下一切跟从主,现在也照样呼召这个少年人撇下一切跟从主。

        上帝也同样呼召着我们!
 

  TAG:一条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两种不同的羊  上一篇:以西结的异象 打印文章   录入:嘟嘟接力   责任编辑:嘟嘟接力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 本作者更多文章
  • 赞助商链接
  • 热门文章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3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