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太16:13-20。
末期将到,耶稣尽量要把所有的时间,单独地与门徒在一起。耶稣有许多话要告诉他们,要教导他们,虽然有许多事在当时他们并不能完全了解。因此他退到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那里主要的人口不是犹太人,耶稣在那里可以平静地教导他的十二个门徒。
这段堪称马太福音第一部分的高潮:我们由此得知众人对耶稣带着权柄的事奉抱持不同的反应。很多人的观点总结于第14节,他们将耶稣放在先知之列。彼得却明确地道出耶稣的身分,而马太福音一直预备读者接受这认信:耶稣就是弥赛亚,永生神的儿子。
一、人说我是谁
“耶稣到了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就问门徒说:‘人说我,人子是谁?’他们说:‘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太16:13-14)
“到了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此地有浓厚的异教色彩。耶稣特意把门徒带到那里,才问这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因为传统的宗教知识与观念,常会蒙蔽人,使人不容易接受属天的启示。
主耶稣这里自称为“人子”,这称呼表明:1、他虽是神,但显在人前却是一个地道的“人”;2、由童女怀胎(圣灵感孕),降世为人,背负世人的罪孽;3、他被犹太人所弃绝,因而成为人类的救主。
耶稣在这个时期面临一个迫切与高要求的难题。而这个难题是:到底有人了解他吗?有人认识他是谁?他来是为什么?是否有人在他的肉身离世以后,会继续他的工作,为他的国度而效力?这显明是一个很紧急的难题,它包含着基督教信仰生存的问题。如果没有人把握到这个真理,他的工作就是白费了;如果有人了解这个真理,他的工作才有保障。因此耶稣决意来一次考试,问他的门徒,他们相信他到底是谁?
耶稣特意向门徒发出有关他身份的问题,为要考验他们对他的认识。“施洗的约翰,以利亚,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虽然他们都是上帝忠心的仆人,并且在犹太社会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不能与耶稣的身份相提并论。
“施洗的约翰,”他的特点在于生活的见证(参太3:4);“以利亞,”他的特点是为神大发热心(参王上19:14);“耶利米,”他的特点是为神的子民哀哭(参哀歌);“先知”的特点是为神说话。
施洗约翰、以利亞、耶利米和众先知,都是为神所重用、替神说话的仆人,他们顶多在某些方面好像基督,却不是基督。人若没有启示,就不能透澈地认识基督。
门徒整天和主在一起,连他们也似乎对主不大认识;口里说基督的人,不一定对基督有真实的认识。
“耶稣说:‘你们说我是谁?’”传闻的、二手货的认识(有人说),不算数;亲身的、头手的认识“你们说”才算数。要紧的是我们自己对主有没有真实的认识。认识主是人撇弃一切,竭力追求得着基督的起点(参腓3:8-12)。
“我们从今以后,不凭着外貌认人了。虽然凭着外貌认过基督,如今却不再这样认他了。”(林后5:16)
二、彼得的认信
“耶稣说:‘你们说我是谁?’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耶稣对他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太16:15-17)
“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另译:“你是那基督,那活神的儿子。”
“你是基督,”意即“受膏者”,这是指主从神所受的职份;神用圣灵膏他,差他来地上完成神的使命(参路4:18-19)。“是永生神的儿子,”“儿子”酷肖父亲的形像,故“神的儿子”意即他是神的显出和表明(参约一18),这是指主的身位。对基督的认识应包括两方面──职份和身位;这两面的认识,缺一不可。
单单心里相信他还不够,还得口里承认他(参罗10:9-10);“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这是我们信仰的宣告。我们所需要的是“活神的儿子”,不是死的字句和道理。
彼得的认信,诚然这是从神而来的启示。彼得既从神得此启示,表示他以后还要负起重要的责任,延续弥赛亚的使命。从彼得的答话里,我们可以看见他对主的认识比以前是显著地提高了。较早时门徒可能已认为耶稣是弥赛亚,但他们对弥赛亚的观念和期望似乎与其他犹太人没有多大分别。此刻彼得认信的内容,显示他对弥赛亚的概念已有修改,他不仅承认耶稣就是他们所期待的弥赛亚,并且更进一步认识他是神的独生儿子。耶稣对彼得的答案感到非常满意,认为这是天父所给予的指示,还称赞彼得是个有福的人。
认识耶稣基督,乃是进入属天领域的入门;凡不认识耶稣基督的,就不能有分于教会与天国。
“耶稣对他说:‘西门巴約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正如保罗在加拉太书中所说的:“不是从人领受的,也不是人教导的”(加1:12)。
“西门巴約拿,你是有福的,”主在此特别称呼彼得的别名“西门巴約拿”,含意是说他能听见圣灵(鸽子)的声音,即有圣灵的启示,故是有福的。“属血肉的”是指脆弱的、有限制的人类。
认识耶稣是基督并非一件小事,乃是有福的。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林前12:3)。
父借着圣灵的感动与启示,乃是人真正认识基督的根源(参约十六13);我们对主的认识,乃是因父神借着圣灵的传译(参弗1:17),将他儿子启示在我们的心里(参加1:16)。
除了基督教是出自神启示的宗教以外,世上所有的宗教都是出于人意的宗教,是血肉的人指示血肉的人,想象出一套如何拜神、讨神喜悦的办法。
天父启示基督,基督启示教会。惟有蒙父神怜悯而得到启示的,才能真认识基督;也惟有真认识基督的,才能真认识教会。没有父的启示而认识基督,必是头脑上的信仰,字句中的教条而已。
三、教会的根基
“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权柄:原文作门),不能胜过他。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当下,耶稣嘱咐门徒,不可对人说他是基督。”(太16:18-20)
彼得的名字是“磐石”之意,耶稣借此任命彼得作神的新子民的基石,赋予他管理神家的权柄和领导地位。耶稣赐彼得钥匙,象征他要管理家中的事务。他有权柄在天国里甚么是准许,甚么是禁止的。使徒行传中教会初期的事迹,显出彼得如何达成这角色,但他的权柄其实是与其它门徒共享。故彼得是代表领袖,而非最高的领袖。
教会植根于承认耶稣是弥赛亚,是上帝的儿子。教会是由耶稣而非彼得所建立,耶稣称教会为”我的教会“。希腊文”教会“,是旧约中”神的百姓“的标准希腊文翻译!阴间是死亡之意;这个跟从耶稣的新群体,不再死亡。
此处“磐石”一词,异于彼得之名,故有人认为,“磐石”并非指彼得其人,乃是指他刚才对耶稣是弥赛亚的认信。 动词“捆绑”及“释放”,是用将来完成时态。新国际译本的译法:“将被捆绑”及“将被释放”,暗示在彼得认出耶稣的身分之前,天上已作出了决定。
“彼得”与“磐石”两个字,在希腊文的读音很相似,而在亚兰文中更为接近。“教会”原意是指一群被呼召出来的会众;耶稣所要建造的普世性“教会”,并非建基于彼得身上,而是在他所承认的信仰上。
“阴间的权柄”就是魔鬼的恶势力;“钥匙”是权力的象征。”它成为与死亡势力斗争中的战争武器。
教会被受托予上帝的统治之钥匙,象征了最终战胜死亡的权势。无论教会捆绑什么,死亡都不能释放,而无论教会释放什么,死亡也不能捆绑。死亡是注定失败,因为它的对手(基督),已经赋予了决定性的武器。
捆绑“加以制裁,宣告禁止(法律用语);”释放“解除刑罚,宣告准许(法律用语);这处却是指在福音里的饶恕和教会应有的管教上。
“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权柄原文作门),不能胜过他。‘“
”彼得“小石子;”教会“召出来,会众,聚集;”磐石“大石头;”权柄“门(复数词)。”阴间的门,“古时城门口有宽阔处,是公众聚集的地方,也是行审判的地方,官长都坐在城门口,所以”门“是代表”权柄“。
彼得日后所发出的宣判,在有神的指示作为背景的大前提下,于天国里将获承认。其实,耶稣在这里赋予彼得的权柄(其实,是给教会的),他在稍后也同样赋予其他门徒。
今日的教会仍然拥有主昔日所赋予的权柄:在传福音时向接受福音的人宣布“释放”,向拒绝的人宣布“捆绑”;在执行纪律时也是如此。然而,权柄总不能离开责任,作为教会的一分子,努力传扬福音和持守真理的见证,是我们绝对不能忽略的本分。天父,求你赐下启示的灵,使我认识主更深。
”你“指彼得。这天国钥匙的交托,应验在五旬节那天(参徒2:38-42),和在哥尼流家里(参徒10:34-48),彼得曾分别为犹太和外邦信徒,开了进入天国的门。
“阴间的权柄”("地狱";参赛38:10"阴间的门";伯38:17、诗9:13和107:18"死亡的门")。"门"关系着一座城邑的安全和防御能力。地狱或阴间指死亡的国度。死亡不能胜过教会的权柄。
“天国的钥匙”,彼得藉着传福音可以领人进天国,其后所有蒙召去宣讲福音的人也都拥有这样的权柄。
徒行传》的记载,在五旬节时,彼得是第一个传天国信息给犹太人的使徒(徒2章)。后来,他将福音传给撒玛利亚人(徒8章),以及外邦人(徒10章)。凡你……所捆绑的……凡你……所释放的,彼得有权按着天国子民的对与错来执行纪律。但耶稣不只是将这权柄赐给了彼得,也赐给了教会(太18:18;参约20:23)。耶稣将权柄赋予那些蒙呼召的教会领袖,使他们在他的最高权柄之下,用他的话语管理他在地上的教会。
”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按原文看,主并不是给人定夺有罪或无罪的权柄,而是给人有属天的眼光,能够正确地宣告天上的判决。并且按前后文看,这里是指传福音的权柄和能力说的。
必须是真认识基督和教会的人,才握有“天国的钥匙”,能为人开启属天的丰富,带下属天的祝福。凡真实认识基督和教会的人,他们的行动是和天上的行动一致的,故有捆绑和释放的权柄。真实属灵的权柄是从启示来的──启示带进认识;认识带进建造;建造带进权柄。
”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含意如下:
1、”我要...“说出不是任何人,乃是主自己才能建造教会。这也表明教会的建造,乃是在主死而复活之后的事。
2、”我的教会,“说出教会并不属于任何人,乃是属于主自己。在四福音书中,只有马太两次提到”教会“;马太十六章是讲宇宙教会,马太十八章是讲地方教会。
3、”这磐石上,“说出教会的根基,不是彼得这块小”石头“,乃是彼得所承认的基督这块大”磐石“(参林前10:4;3:11;彼前2:7-8);或者说,”磐石“是指彼得因神的启示,而作出对基督的信仰告白,故可指”使徒的教训“(参弗2:20;徒2:42)。
”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阴间“指人死后灵魂的归宿地(参伯24:19);此处转用来指掌管死亡的黑暗权势(参启6:8;20:14)。
罗马天主教误用本节圣经,认为教会是建造在”彼得“这块磐石上,而以彼得为首任教皇,进而倡议”教皇无误论“,教会必须遵守教皇的谕旨,否则即是拆毁教会的建造。
主拯救我们,是要我们这些尘土所造的人(创2:7),变化成为活石,好作建造教会的材料(参彼前2:5)。
教会是建造在”对基督正确的认识“这个信仰根基上的。任何出于人的意见、观念、作法和道理,都不过是属人的团体,是人为的组织,而不是教会本身。
”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信徒重生所得的复活生命,是死亡所关不住的生命;我们惟有靠此生命,才能胜过阴府。
信徒单独个人,仍可能受黑暗权势的危害;所以在属灵的争战中,我们若要得着保护,便须联于基督的身体,不可离开教会。
阴府最害怕的,乃是”建造起来的教会“;我们必须建立基督的身体,使教会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参弗4:12-13),才算是战无不胜,无往不利的属灵战士(参弗6:10-17)。
“当下,耶稣嘱咐门徒,不可对人说他是基督。”因为当时群众普遍误解基督和弥赛亚的含义,就连门徒也常常不明白。犹太人认为那要来的弥赛亚是他们民族的救星,要来率领犹太人反抗异族的统治,建立一个纯犹太人的太平国度。所以若把”他是基督“,宣扬出去了,对他的救赎工作不但无益,反而会生乱。属血气的人不领会神属灵的事,反倒以为愚拙(参林前2:14),所以不要随便把神圣的事物和经历告诉不信的人。
TAG: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