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     来源:来自网络 时间:2008-07-25 04:55:54
自杀的预防和治疗
来源:神州布道团 发表日期: 2008-4-2 9:50:21
    自杀的诱因与干预
    摘要  自杀行为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我国每年自杀死亡的绝对数居世界第一,中国年自杀率为22.2/10万(1993年)。提示中国的自杀问题不容忽视,有必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中国的自杀诱因以家庭、婚恋纠纷、人际关系不和、心理与精神障碍,以及躯体疾患成长环境,处理情绪不当等因素为主。通过危机干预将病人的自杀危险性尽可能的降低,有效的降低自杀率。
    关键词  自杀率  自杀诱因  危机干预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交通更为便捷,地球成了一个“村庄”,人与人之间外在的物质的交往更加频繁密切。但与此相对应,心灵的沟通却相应减少,人的内心世界包裹得更紧,人的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无减。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曾谨慎地说:“你可以随意站在都市的任何一个角落,然后把你见到的人从1数到20,那么必定有一个心理障碍者。”作为“地球村”村民的一员,人们生活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工作、学习的各种压力,,“精神家园”日渐封闭,心理问题越发严重。
    2003年4月1日,著名影星张国荣跳楼自杀,用生命给世界打下一个惊叹号。给人们留下沉重的反思.生前张国荣患有抑郁症。自杀已成为全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自杀已成为世界上的第二非正常死亡原因。
    根据有关报道,1990年全球自杀死亡人数达140万,占该年总死亡人数的1.6%,而自杀或因意外死亡导致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损失为15.9%。国际上习惯上将年自杀率>20/10万的国家称为高自杀率国家,年自杀率<10/10万的国家称为低自杀率国家,过去中国一直被认为是低自杀率国家,但1999年WHO/北京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卫生部首次正式对外公布了中国年自杀率为22.2/10万(1993年)。提示中国的自杀问题不容忽视,有必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一. 中国的自杀率
    1.1 自杀死亡率     根据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数据 (1991 ~1995),中国自杀死亡率高达19.85/10万,其中城市为6.5/10万,农村22.89/10万,男:女=0.82:1,98.91%的自杀死亡者大于15岁。其中15~34岁占了40.7%,60岁以上占29.72%。卫生部1988、1990和1992年疾病统计资料(内部)中的全国城乡和不同年龄男女的自杀率,从中不难发现,中国的自杀具有本土特点:①年轻女性自杀死亡率高于男性,并主要表现在农村。②农村自杀死亡率高于城市(3 ~4倍)。③年龄分布具两个高峰,20~35岁的农村年轻妇女和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特别是随着年龄的递增,农村男性老人的自杀率可高达140 ~160/10万。
    1.2. 自杀未遂率     目前尚无全国性的自杀未遂率的统计数据。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1991~1994年收治的1317例自杀患者,死亡率为9%,自杀未遂与死亡之比为10:1。另一山东省某医院收治的自杀患者,自杀未遂与死亡之比为20.69:1。若自杀未遂率与自杀死亡率之比按10:1,山东省平均自杀率(1989 ~1994)为13.35/10万,自杀未遂率可高达133.5/10万以上。合肥市对3所中学共2466名学生进行自杀行为调查显示,自杀未遂率高达3.0%。估计全国的自杀未遂率可能不会低于100/10万。
    1.3. 自杀意念率     自杀意念是偶然体验的自杀行为动机,个体胡思乱想或打算自杀但没有采取实现此目的的外显行动。自杀意念具有隐蔽性、广泛性和偶然性。周达生(1986)曾采用EPQ调查不同人群共1582例,发现有自杀意念的为3.85% ~69%。合肥市对2466名中学生自杀行为调查显示有自杀观念的占19.8%,女生高于男生。
    2.自杀诱因
    从国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一些研究资料可以发现自杀的原因非常复杂。以下是四种诱因: 
    2.1 专注于死亡和同时活着的概念。    第一个潜在自杀的诱因是病人专注于死亡的念头,这些病人比多数人花更多的时间考虑死亡 ,多数人只有当他们认识的人去世时或者写遗嘱时才想到死。自杀病人则在更多的时间里考虑到死亡,他们同朋友和家人谈到死亡,在日记和刊物上写到死亡,或画有关死亡的画。 众所周知。死亡就是在地球上中止生命,而有的自杀病人不合逻辑的思维造成了他们的自杀。自杀病人认为死去以后用同样的方式象活着一样会看到或听见一切,他们期待死去以后用同样的方式象活着一样会有自己的想法、感觉、能感到自己身体的存在。 有些自杀病人误用宗教有关“生命-死亡”循环的教义以支持他们自杀。基督教(世界主要的宗教)的教义反对自杀,认为自杀是错误和犯罪。仍然有一些病人误用宗教的教义来否认真正的死亡,因而错误地认为在同一时间里即活着又死去。他们开始分不清,甚至把生存与死亡混成一体。例如:一位自杀的男性病人说:"自杀会结束我的痛苦。我会很轻松,也很平静,内心很安宁。"他的理由中不合逻辑的部分是这些感觉只有活着的人才能体会到,死去的人不会有身体紧张或放松,也不会有焦虑或宁静感。
     李放 是一位19岁的病人。在他13岁的时候,开始考虑到死亡和“生命-死亡” 循环,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他。为与父母发生矛盾时,就想到阴间活着。他关于“生命-死亡”循环的想法持续了6年,但从不与人谈及此事。他开始考虑他的生命只是一种幻象,并有人格解体的症状,感到他自己不是真的,也无法去掉死亡的念头。李放变得抑郁并试图自杀,被收住医院,后来出院。他继续沉溺于死亡的想法,在遗书中他这样写道: “死亡是最后的自由,不用负责任,不用忍受人们愚蠢的行为,也不会有身体的痛苦,再也不会有太多的可怕的完全无价值的内心感觉,不会在忍受无休止的吵闹,将会从孤独中走向自由,我还有什么理由活在世上?我已经体会到生存、死亡毫无用处! 因此我要回到我来时的地方去。”李放跳河自杀。很明显,他误用了他的“生命-死亡”的循环模糊的宗教信仰,来支持他以非自然死亡方式来结束了生命。   
    心理治疗学家帮助自杀病人在他们自杀之前认识他们专注的死亡念头和同时活着和死亡的幻想。心理治疗学家可以使用双重自我方法强化病人合乎逻辑的、合理的、健康的自我。真的死亡就是我们知道的在地球上生命终止的思维过程,反对不合逻辑的、不合理的、不健康的自我或死亡以后仍能象活着时一样可以有思维和感觉的思维过程。
    2.2 表达愤怒感的方法    病人怎样处理的愤怒感是潜在自杀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特别是抑郁病人。"愤怒" 这个词在这里表示和包括各种负性感觉,如烦恼、激怒、怨恨、仇恨、狂怒、轻视和厌恶。自杀病人常常是有礼貌、守纪律、成功欲强的人,但他们压力大、易挫败和愤怒。他们中的一些人隐藏他们的愤怒而不直接表达,他们中的一些人则认为有愤怒感或向他人表达愤怒是"错误的"或"不好的",结果是他们中的许多人一生中不同的时间压抑了他们的愤怒,这种愤怒感经历数年的累积是不会消失的,反而储存在内心的深处。他们就象压力锅,下边在烧火以增加压力。如果他们没办法释放他们的愤怒,又无法改变其所处的环境,他们将会以积极的行动爆发其愤怒,如杀人或自杀。 当自杀病人对其他人愤怒时,其中一些人对他人的愤怒转向他们自己。自杀是愤怒感和敌对冲动,从向着他人转向自己。也有很多自杀病人如果他们有“愤怒感”或者对他人有敌对冲动也会感到自罪,因此他们感到有罪,认为应该为此受到惩罚,也增加了其自伤甚至自杀的**。
    黄美莲,32岁,对她的丈夫与其朋友有性关系非常生气,她苦苦哀求丈夫回心转意,谁知丈夫更加变本加厉,对她又打又骂。她又去哀求女友张某离开她丈夫,但遭到拒绝与辱骂,她绝望了。开始考虑报复反抗的办法。一天晚上,她拿起准备好的硫酸泼向了张某,后服毒自杀。
    当自杀病人意识到他们对其他人愤怒时,有些人有杀死他人的冲动。病人杀死他人的冲动也是潜在自杀的强烈指征,这种杀人的冲动很容易从他人转向自身(自杀)。一旦他们有了杀死某人的计划,也给了自己一个开杀戒的许可,他们已经自我默许去杀死某人,而这个人可能会变为自身。。病人认为这样做,是将痛苦留给了伤害自己的人,让他们承受心灵重担,而自己得到了解脱。《楚天都市报》载,青山一七十余岁高龄的老人与邻居发生矛盾,服毒自杀身亡。就是一典型的处理愤怒不当的自杀事件。
    2.3 重大事件的影响    亲人的死亡影响到病人的自杀,而他们往往不会意识到这些死亡会影响到他们有自杀的想法。 Moss和Hamilton对自杀病人的研究发现,这些病例在下列情况中95%有"自杀倾向 ",如家庭成员、亲属、配偶、朋友、男朋友或女朋友死亡时;甚至宠物的死亡也是潜在自杀的指征;流产、误判、甚至死产对女性病人来说也会成为自杀倾向的因素。   
    亲人死亡时病人的年龄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如果父母之一去世时病人是3-5岁或正处于青春期 ,在病人的一生中相对于其它时期,在这两个时期亲人死亡是自杀的因素之一。亲属中的死亡(如果这种死亡是自杀、或是自伤行为,例如意外死亡或服药)作为一种象征会明显增加自杀,这表明病人认同的不仅是通过自杀死去的人,而且认同了其自杀的行为甚至自杀的方法。潭红枚,38岁,其丈夫因一些经济纠纷被判入 y u8年,其母亲与两年前服毒自杀,孩子刚三岁,婆婆常年瘫痪在床,所有的生活压力落在她一个人的身上,在其丈夫服刑一年后,潭红枚不堪忍受这样的生活,服用超剂量安眠药片自杀生身亡。著名的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在他60岁的时候用猎枪开枪自杀,他的父亲也是在60岁的时候用猎枪开枪自杀。 因为要与死去的家庭成员和朋友一致,特别是那些自杀身亡者,会引发一些自杀者。著名影星张国荣死后,许多年轻的影迷步入其后尘,走向了自杀的道路。
    经济与环境 、家庭的改变也会导致自杀行为。  有些人的心理无法承受生活的变革,也容易导致自杀。河南一43岁男青年,王某,做电器生意,生意曾一度红红火火,使他成为方圆百里的首富,后来在朋友的建议下,投资股票,最后血本无归,负债累累。因无法承受如此落差,跳楼自杀。湖南一女孩,18岁,学习上一直是尖子生,是父母心中的骄傲,老师眼里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可是高考发挥不好,落榜了。一时间无法相信这样的结果,服药自杀。
    2.4心理与精神疾病    自杀人群中精神障碍者占有较大的比重。 北京某医院对自杀未遂者进行精神病学临床诊断,在能做出诊断的54个案例中,抑郁发作16例,占29.6%,精神分裂症6例,占11.1%,其次为神经症者5.6%,酒依赖者3.7%,人格障碍1.9%。无精神障碍27例,占50%(24)。也就是说,在能作出精神病学诊断的自杀未遂者中,有一半患有精神障碍。
        据有关资料记载,精神病患者的自杀率高于一般人群的10~30倍。国内对总体精神病患者的自杀率的统计较少,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1958~1991年住院患者自杀率情况显示,1958~1969自杀率占全部死亡的10.78%,1970~1979占23.22%,1980~1991占19.02%。导致自杀的精神疾病有很多,尤以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居多,特别是抑郁症患者。国外资料反映抑郁症患者中估计90%有自杀行为,15%最终自杀死亡。国内华西医科大学精神科住院(1994~1996)212例抑郁症患者,有自杀观念者为74.5%,自杀未遂占31.6%。南京脑科医院(1986~1996)收治重症老年抑郁症患者143例,有自杀行为的占25.17%,男女无显著差异。抑郁症自杀以春、秋季多见。有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和无自杀行为的患者相比较,往往是HAMD得分高,抑郁程度重,伴随妄想多见,自杀遗传史也多见。
       总体来看,中国的自杀诱因以家庭、婚恋纠纷、人际关系不和心理与精神障碍,以及躯体疾患成长环境,处理情绪不当等因素为主。。
    3.对有自杀倾向的人如何进行危机干预?
    自杀危机有两层含义:危险和机遇。危机干预就是将病人的自杀危险性尽可
    能的降低,而将病人“生”的机遇尽可能的增加。一般来说,自杀的危机干预包括4个方面;问题或诱因评估、制订治疗性干预计划、治疗技术的应用,以及危机的解决。
    3.1  问题的评估   鉴于抑郁病人病前大多有一定的心理社会诱因,因此全面了解和评估自杀的诱因及寻求帮助的动机(因为有些病人的自杀是一种求助的信号)相当重要。对家人和医生来说,首先要了解抑郁病人有没有想死的念头,自杀的可能性有多大,是不是需要住院治疗等。近年来国外编制了一份自杀危险性的评估量表,如果评分大于10分以上,提示有较高的自杀危险性,需要请精神科医师会诊,必要时收住精神病院治疗。
    3.2.制订治疗性干预计划    任何事情预则立,对自杀的干预也一样,必须有一定的治疗计划和方案。因为自杀是一种紧急情况,因此十分强调时间的紧迫性和“立竿见影”的效果,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打消病人的自杀念头,恢复他(她)的心理平衡状态。干预的计划必须围绕这几个方面:
    a.肯定病人的优点,因为大多数抑郁病人往往将自己看得一无是处。b.寻找尽可能的社会支持,即让家人和同事。亲友来帮助和支持病人,因为绝大多数想死的病人感到自己是孤独的,没有人理解和帮助自己;c学会心理应对和防御,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船到桥头自然直”、“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抑郁、自杀病人往往将前途看成漆黑一片或悲观绝望,因此让他们学会**或多角度的看问题,以及恰当的心理应对技能可以减轻病人的失望程度。
    3.3    治疗技术的应用    这是自杀危机干预的重要阶段。可以采取: 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支持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等。
    a.首先是让企图自杀的病人认识到自杀不过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消极方法而已,并非目的。因为绝大多数自杀企图者是因为面临生活挫折(如离婚、车祸等)而不能处理或解决时才选择自杀的,是希望“一了百了”,但如果有解决目前挫折或处理目前危机的其他方法,大多数病人会放弃“只有死路一条”的观点,因此,围绕改变这一认知的前提,指导来访者改变错误的认知结构,纠正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改变其行为。b.以投情、真诚、尊重、不偏不倚和关心的态度进行、观察、理解和做出反应。c.认识和理解目前的危机或境遇是暂时的,不可能是持续终身的;d.学习问题解决技巧和心理应对方式;e.建立新的社交天地,尤其是人际关系的维持和稳定。f.宣泄疗法,让他(她)的被压抑的情感,如悲伤、抑郁、愤怒等得到疏导,转移注意力。  
    4.危机的解决     
    当病人打消自杀的念头后,重点是要强化他们的独立性,减少依赖性,注意巩固和发展新学到的应对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积极面对现实和重视社会支持的作用。在结束危机干预前,危机干预工作者应该从求助者那里得到诚实、直接和适当的承诺。通过危机干预,可以使得绝大多数有自杀企图的抑郁症病人避免自杀的发生,更好地去适应生活。                    
    总之 ,自杀导致这么多人的提前死亡或伤害,造成亲人、朋友的巨大痛苦,耗费大量的医疗资源,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把它当作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和预防。通过对自杀率、自杀诱因的研究,能合理的进行危机干预,针对不同人群,选择不同的方法,有效的减少自杀率。使绝大多数有自杀企图的病人避免自杀的发生,更好地去适应生活。
    参考文献
    1.**、李献云。自杀行为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6;23(2):125-126
    2 杨功焕、黄正京、陈爱平。中国人群的意外伤害水平和变化趋势。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7; 18(3):142-145
    3 丰玉霞、欧庆东。1317例自杀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8;7(1):63
    4 张敬悬、唐济生、翁正。山东省自杀死亡率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248-249
    5 陶方际、张洪波、曾广玉等。青少年自杀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公共卫生,1999;15(3):247-248
    6 周达生。社会不同人群自杀意念的初步探索。医学与哲学,1986;8:45-46
    7 吴永华、朱晓峰、周绍辉。江苏大丰县1976-1991年自杀死亡情况调查。医学与社会,1997;10(2):28-30
    8 韩晓立、张琳。山西省阳城县1989-1991年自杀死亡流行病学分析。山西医科大学学报,1998;29(2):122-124
    9 严红。梁平县1990年-1992年居民自杀原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2):113
    10 时育荣、刘源泉。钟祥市1219例意外死亡原因分析。中国卫生统计,1999;16(4):227-228
    11 龚燕萍、薛祖凤。上海市奉贤县自杀死亡原因分析。上海预防医学,1999;11(2):70-72
    12 李照荣、韩红梅。合肥市1988-1997年城区居民意外死因分析。中国卫生统计,1999;16(4):223-224
    13 邱晖、胡国善、曹艳清。武汉市1988-1997年居民病伤死因调查分析。中国卫生统计,1999;16(2):104-106
    14 李茂、莫任芳、罗同福。长沙市城区居民1987-1996年意外死亡原因分析。实用预防医学,1999;6(2):110-111
    15 秦文斌。苏州市城乡居民意外伤害状况趋势与对策。中国卫生统计,1999;16(5):309-310
    16 刘克礼、鲁淑莲、姚坚。昆明市1990-1992年自杀案例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91-92
    17 区晓梅、李爱红、潭雅峰等。洛阳市居民意外伤害调查分析。疾病监测,1997;12(1):21-22
    18 姚文丽、王彦玲、姚常瑶。牡丹江市1994-1998年居民意外死亡调查报告。疾病监测,1999;14(11):432
    19 叶丽新、倪守旗、曹青宁等。安徽省疾病监测点1990-1995年自杀死因分析。疾病监测,1997;12(3):101-102
    20 刑世增、李锐、王德焕。黑龙江省部分人群自杀流行病学分析。疾病监测,1995;10(7):205-206

  TAG:自杀 预防 治疗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试论《以赛亚书》的作者及其主题思想  上一篇:谨慎判断 打印文章   录入:沐雪冰蕊   责任编辑: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5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