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魔最害怕的是爱

作者:王东莉     来源:《境界》,微信号newjingjie 时间:2016-11-15 07:56:04

探访癌症关怀喜乐烛光团契.jpg

——探访癌症关怀喜乐烛光团契

  “若不是神,我们这群癌症康复者何谈服侍?遇到攻击原来还特想解释,现在我知道是为神做,‘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你们不要怕,不要认为医生说她不行就不行了,祷告方向应该是让神带领,而不是说‘她可能活不过今天’。”

  在主日崇拜的日子,在教会的院子里,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群人:她们一见面就会相互拥抱,有说有笑。在北京十月的秋阳下,这一幕显得更动人。等你走近她们,听她们的交谈,或许会感到意外——因为看起来这么喜乐的团体中,大部分成员是乳腺癌康复者和正在治疗中的癌症病人。

  每一个喜乐的笑容背后都有故事。经历12次化疗后乳癌康复的金颖对《境界》记者说:“我通过自己的患病经历,以及和病友的交流,很清楚癌症病人不仅需要治疗和康复的经验,更需要心灵的安抚、内心的平安。癌症病人的痛苦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了解的,先不说令人恐惧的化疗放疗,这些都是常规项目。之后,有的病人还需要内分泌治疗,副作用很大,会带来失眠、急躁和抑郁;接着是复查,每一次都如履薄冰,一点点风吹草动就心惊肉跳;有的姐妹养生都到了苛刻的程度;到了癌症晚期,病人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只能看着病情一天天恶化下去,这种内心的恐惧和无助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理解的。”

  于是就有了这个最早由金颖姐妹参与发起,而后由姐妹们自发组成的“喜乐烛光”团契。团契成员有许多人曾经被医生宣判死亡,许多人经历过数十次难熬的放化疗,如今她们拖着虽然康复却依然虚弱的病体,关怀其他病友,到医院、家里去探访病人,通过亲身的患病和信仰历程,帮助新病人度过最艰难的治病过程。如今随着一批身体健康年轻的志愿者加入,团契发展成为一个专门服侍癌症及重症病人的关怀事工。

  她们所做的,就像《境界》记者受邀参加她们的喜乐会听到的那首《活出爱》所唱的,“耶稣的爱激励我,敞开我的生命,让自己成为别人祝福,耶稣的爱点燃我心中熊熊爱火,我们一起向世界,活出爱。”

  癌症病房,人性的战场

  每年10月8日是世界临终关怀与缓和医疗日。2015年底,《经济学人》智库发布了一项《全球死亡质量排名报告》,聚焦世界各国临终关怀与缓和医疗的实施情况。结果显示,在80个国家及地区中,英国排名第一,而中国大陆地区排名第71位。2012年,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已占中国人死亡原因的80%以上,2020年中国将有13%人口达到65岁以上,这意味着中国将有更庞大的缓和医疗需求。然而现状是,目前的医疗条件只能满足0.3%患者此方面的需求。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临终关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崔以泰曾对媒体这样说过,“与国外相比,中国人对死亡更恐惧、焦虑、抑郁,而在濒死阶段考虑老伴、孩子、财产等家庭问题比较多。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临终关怀虽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更惊心的人性的凉薄,是让金颖和她的伙伴们最难过的。每次被问到“你觉得最大的难处是什么”,金颖都会感叹,最大的难处不是身体的疲劳、探访的奔波,而是人性的无情带给探访者心中很大的冲击。癌症病房,常常也是人性的战场。

  一个27岁的外地基督徒女孩,结婚十天后发现得了乳癌,丈夫离她而去,她本来是英文老师,接着失去了工作,父母经济状况也不好。“得了乳癌,本身就很痛苦,哪怕你等她治疗结束再离开也行,至少让她心里稳定一下。遇到好几例这样的情况,你最亲爱的人,当你得了癌症之后立刻离你而去。

  那时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太需要上帝帮助这些无助的人,因为靠人是不可能的。”金颖和另一位姐妹,藉着出差的机会去看那个女孩,帮助她完全依靠主的爱。

  另一个北京的病友,随着病情日益严重,她老公几乎不来看她了,父母也基本消失。到她临终时,几乎看不到家人。“我们的姊妹们时常去看望她,她们毫不嫌弃,为病人按摩,甚至和病人拥抱、贴脸。同病房的人都深受感动,她们说,病人自己家的人都不怎么来了,而你们这些基督徒还不停来关爱她!”金颖说。

  在这位病友回家治疗期间,姐妹们经常去她家探访。当时她的癌症已经骨转移,无法像健康人这样坐着。但她开心极了,跟姐妹们分享她漂亮的首饰。“虽然那些都是便宜的东西,但是她是想把她过去的一些美好跟人分享,让我们知道她也是美丽过的。姐妹们就这样轮流陪着她,走过了最后的时光。她知道她要走了,有一天非常冷,她来到教堂要求受洗。教堂一般不会安排单人受洗,但她的情况得到了理解和帮助。受洗后,她很快就归天家了。”

  踏在患难的波浪上

  金颖自己出生在东北一个基督徒家庭。小时候依稀记得姥姥、姥爷常在夜里祷告、读经。在以后成长的岁月里,尽管她并没有信主,但主的一些话语却铭刻在心里。

  近四十岁时,金颖一家从安徽马鞍山市回到北京,她也从国企马钢的首席翻译成为一家竞争激烈的外企高级职员。每天超时超负荷的工作,她很快就得了胃病和高血压。一天下班后,她感觉不舒服到医院检查,医生量了血压,十分吃惊,警告她,若不停止工作,就会有生命危险,脑溢血、脑中风随时可能发生。她明知自己的病十分危险,可丈夫的工资很低,这个家庭需要她去工作,无论如何不能停!

  劳苦愁烦中的她,1996年的一个周末走进了教会,当时只是想感受一下教会气氛,圣灵恰恰在这个时候感动了她。虽然当时不能完全理解牧师的讲道,但纷乱的心一下平静了下来。从那天起,每到周末,金颖都会去教会敬拜。

  2003年,金颖无意间摸了一下乳房,发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确诊是肿瘤后,她以为只要开刀切了就行,当她走进医院,住进病房才知道治疗过程是漫长的,治疗反应是痛苦的。“无论做什么检查,我都事先祷告,时时谢恩,求主给我力量、勇气。祷告后,我的心情总是非常放松、平静,所以每一个为我检查的医生都会发出感叹。每次他们总要问患者是谁,因为他们看我不像患者,一个人楼上楼下办手续,脸上带着平静和微笑。”

  化疗时期的金颖

  同房间的病友也议论说,那个金颖不像住院的,倒像住店的,每天总是乐呵呵的。但是当化疗反应袭来,胃里翻江倒海,呕吐无法止住,胃痉挛,肠痉挛,牙齿出血。每次化疗后,白血球都会降到900(正常人是4000-10000),转氨酶又升得太高。为了继续下面的化疗,每天都要打各种各样的针,痛苦不堪。比如,当时提高白血球数量的增白针要从自身的骨髓中抽取,每次打完,关节和腰都疼痛难忍。“那时我终于明白了一个癌症病人的不易,我也终于知道为什么有的癌症病人无法把化疗进行到底,还有人在化疗时寻短见、跳楼。”

  “当进行到第三次化疗时,我开始动摇和软弱了。一看到药水,我就条件反射想吐。甚至只要看到任何和药水同样是红色的东西,我就开始呕吐。想到后面还有五个疗程,我不寒而栗,想放弃化疗。当时,我接到一个姐妹的电话,她问我感觉如何?我说,化疗是摧残,我无法招架。她听出了我的软弱,就一针见血地说,‘你想过主耶稣在十字架上受的痛和苦吗?你能比祂还痛还苦吗?’听完她的话,我很感动又惭愧。我想我要靠着主,笑对我的病痛。于是我不停读经、祷告、赞美主,依靠主。我开始以更加乐观和坚强的心态面对漫长的化疗和放疗。”

  金颖在化疗时那些痛苦难当的时刻,反复默念着《哥林多后书》第四章第十六节:“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

  上帝给了金颖喜乐平安,她的精神状态也影响了周围的人。医生开始请她帮助别的病人舒缓情绪,还有些病人要做手术或心理状态不好的时候,也会说去找一下金颖,因为她很会安慰人。“后来不仅我们乳腺的病房,还有妇科病房的都知道有个金颖。她们找到我,都知道我是一个基督徒,知道若没有上帝,我也会软弱、哭泣。一些病友包括护士就开始向我要圣经。”

  这些经历改变了金颖对苦难的看法。正如诗人大卫所说“我受苦是于我有益”(诗119:71)。世上的东西很多,惟有患难对基督徒是最宝贵的。在世界上我们难免遭遇苦难,得到了神的安慰之后,我们就学会了怎样用神赐给我们的安慰,去安慰那些与我们遭遇同样患难的人。“他试验我,为要派我服侍他。”(提前1:12韦氏译本)世人常被患难驱至死地,基督徒却勇敢踏在患难的波浪上,因为在我们心中有神的力量。金颖住院的九个月,就和一些姐妹一起辅导了十几个病人。

  2010年11月,金颖、王威等几位癌症康复的姊妹正式成立了服侍癌症病人的喜乐团契,团契的名字来源于圣经中的一句话:喜乐的心乃是良药。

  最后时刻,爱里的释放和平安

  一个叫秋利的姐妹也是乳癌患者,后来转成白血病。在同白血病抗争的过程中,她特别渴慕神的话语,团契的姐妹去探访,她不要别的,就要圣经和灵修的书。后来进仓骨髓移植,除了必需品,她带进仓的只有一本圣经。在仓里寂寞的日子,她通过微信和姐妹们聊天,用神的话语相互鼓励和安慰。

  在单纯的信心和仰望中,神托着她闯过了一道道常人看来几乎无法逾越的关口,化疗、配型、骨髓移植、抗排异反应,她告诉她老公,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受洗。神再次奇妙地为她预备。

  受洗那天下午,牧师带着团契的几个姊妹进入病房时,神奇妙安排她同屋的病人做手术去了,这样她就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完成受洗。其实,她当时已经肾衰竭,经常嗜睡,并且视力也模糊了。可是受洗的当天下午,她异常清醒,受洗之后,她的眼睛发亮,并且告诉她老公,她要在受洗证书上亲笔写下自己的名字。她老公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但是神保守她做到了。

  受洗结束后,她老公深情地拥抱她说:从今以后,不仅有我爱你,你还有一位神爱你。秋利对神的信靠和仰望,不仅感动了众多弟兄姐妹,也感动了她的家人。尤其是她老公,一名职业军人,他对金颖说:“我的心已归向主!”

  喜乐团契后来加入了不少健康的志愿者包括80后、90后,她们帮助很多外地的农村病人,比如一个叫陈燕的患者,28岁,妇科肿瘤,做了七次大手术,从她老家嘉兴再到上海到北京肿瘤医院,父母已经借了许多钱。她妈妈每天早上去帮别人挂号,一天挣五十块钱。她们自己找到教会请求帮助,那时陈燕的癌症已是晚期,倾诉完以后大家就为她祷告,给她讲一些团契里依靠上帝坚强的例子,她们一下就很释放,母女俩愁苦的脸上开始露出笑容。

  最后的时候,肿瘤医院已经放弃治疗了。因为肠粘连,陈燕要转去北五环的肠道医院,其实在那儿也就是过渡一下。医院很远,团契的年轻姐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人送衣服,有人筹集钱,到医院去陪她。当时她不仅有恐惧,还有一些临终前的症状,比如突然昏厥。

  “我对90后的宋平姐妹说,你不要陪她过夜了,她随时会出危险的。这个姊妹说‘我靠主,我不怕’。她不仅白天陪,晚上还陪。捐款的时候,90后的杨蒙蒙姐妹自己才挣两千块,还要租房、吃饭,一次次的捐款,我说不要捐了,因为你总要留点钱给自己,她说我很富有,因为我健康!这些姊妹的爱一次次让我感动。”

  10月4号,医生给金颖打电话,说陈燕要回家。如果坐救护车回嘉兴的话太贵了,要两万块钱,就买了火车票。但因为她要立刻出院,第一得有人先来交住院费,第二需要帮手,那个时候陈燕已经完全不能动了。

  团契的姐妹们兵分几路,一路到医院帮她办出院,帮她收拾东西坐上出租车。一路人到北京南站,跟车站的绿色通道联系好,派轮椅来接病人。金颖负责找到一根输液杆拿到车站,因为医生要在火车上给她输液。“我们把她在火车上安置好以后,大家又给她们一笔钱,买了很多吃的。火车开动后,我们就在火车站里找了一个非常安静的地方,手拉手祷告,求神保守她能平安回到家里,因为她这一路不只是从北京到上海,还要从上海转车到嘉兴。

  细心的姐妹们把上海车站的绿色通道都联系好了。一下车,又有轮椅接她。当天晚上七点陈燕住进了嘉兴当地的人民医院。就这样,她平安回到家里,见过所有的家人,第二天早上7点离世。后来她的母亲来教会感恩,她们母女俩就是在这受洗的。这样的故事前后一共有3例,我们一路上都在祷告,求神托住她们回到老家,与亲人告别。”

  教会牧者非常支持团契的服侍,有空也会参与探访。牧师说:“病魔最害怕的是爱!”

  87岁的喜乐妈妈:你们不要害怕

  团契不仅有80后、90后的同工,还有87岁的老志愿者——金颖的妈妈张桂芹姊妹。她年纪大但每天坚持读经祷告,探访病友,给病友打电话。她乐观幽默又豁达,满头银丝微卷,总是那么慈祥和喜乐,即使不说话,只是笑眯眯地看你一眼,就会传递出一股温暖的生命力量。团契的每一个姐妹都爱她,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喜乐妈妈”。

  对于一般家庭的老人来讲,87岁正是儿女承欢膝下、颐养天年时,但这些年来,无论什么天气,不管过年还是过节,只要有机会,金妈妈一定会去医院或病人家里探访。有时候弟兄姊妹心疼老人家,不想让她一天连续探访两个病人,尤其北京这么大的城市,上午去南边,下午跑北边,中午不能休息,但金妈妈说:“想想那些生病的孩子们,我休息不休息不重要,为主做工,哪能累呢!”

  金妈妈心里装着无数孩子们,她还每天为老家教会和北京教会的弟兄姊妹们祷告。对于那些实在不能经常探访的病人,她主动打电话去关怀。曼曼姊妹因为坐在轮椅上行动不方便,不能每周去教会做礼拜,但非常渴望和弟兄姊妹交流。老人家就经常在电话里跟她分享一段圣经上的话语,唱赞美诗,祷告。每次老人家有感动打电话关怀她时,正是她心灵软弱的时候。每次曼曼姐妹说感谢的话,金妈妈都会纠正说:“感谢主!这是神做的工,不是我。”

  有的病人离世以后,金妈妈还坚持跟他们的家人联系,安慰痛苦的心灵。病人家属也一直给她电话,把她当成自己的亲人。为了更好地服侍,87岁的“喜乐妈妈”学会了用微信,这样可以随时看到喜乐烛光团契群里的信息,为需要的人祷告。

  金妈妈是祷告组的重要成员。她的祷告手册分几类,包括未信主的、信主后信心需要加强的、生病的。知道名字后她就长年如一日祷告,所以名字都能背下来,只要她听到名字就开始为你祷告了,不是等你分享需要的时候才祷告。每天早晨4、5点起床祷告一小时,晚上7:00准时祷告一个小时。她祷告是不能打扰的,她先是为辽宁老家的需要祷告,再给北京的祷告,再给家人祷告,给病人祷告。她常常和女儿金颖一起祷告,祷告名单30多个病人,一个一个用心祷告过去。

  金妈妈的腰腿不好,平时不能弯腰,会很疼,但老人家坚持每天跪着祷告。有一次,秋利姊妹老公来电话,说秋利发高烧,请求代祷。金妈妈刚洗完澡,对于八十多岁的老人来讲,洗一次澡就是一场“劳动”,她的身体很虚,但她立刻跪下来为秋利姊妹流泪祷告。因为过于疲劳,她祷告完心脏就不舒服,马上吃了速效救心丸才好。后来家人劝她不用跪下祷告,身体重要,她却说:“神在时刻看顾我,不要体恤肉体。”

  “我经常会体恤我的肉体,我老妈却不体恤。老妈常对我说,对晚期病人来说,生命掌握在神的手里,所以你们不要害怕,不要认为医生说她不行她就不行了,你的祷告方向应该是让神来带领,而不是说‘哎呦她可能活不了今天了’。有的探访我都觉得很辛苦,老妈却不在意,病人也特别需要她去,比我去更能得安慰。”金颖说。“面对攻击你的人,把她当亲人”

  2013年,团契负责人王威姊妹因为癌症复发归天家,一些主要成员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离开,团契只剩下几个人,但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还有病人等着探访。

  回到家里,金颖开始祷告,痛哭流涕,“神你让我终止,还是往前走?从2003年开始,已经做了十年”。“当时我跟神说你告诉我怎么做,我不知道,因为我们真的做不下去了。神跟我说你要坚持,因为这是神喜悦的。我问神我们怎么坚持?神真的就在服侍过程中为我们预备,帮我们走出来。”

  2014年,喜乐团契发展为喜乐烛光团契,加入了很多年富力强的80后、90后,现在有微信普通群两个,共有230多人,另外有祷告组68人,有探访牧养群38人,此外还有核心组、义工组、查经组等。“团契走到今天,完全是神托着我们,背着我们走。要不然,以我们一个个病弱之躯,哪能带动这么多人,谈什么为主做工呢?神的恩典太多,数不过来。”谈起这些,金颖充满了感恩。

  在北京肿瘤医院与医护人员一起做活动

  服侍中一定会遇到批评。“神要万事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有时在服侍中确实有做得不合适的地方,一些尖锐的意见当时听了很不舒服,但对我是一个帮助,是神要磨炼我。我也曾想过离开,这么难,为什么不能像以前一样做个普通基督徒就好了。当我站在那里,遇到攻击的时候,我会晃一下,坦率说很难受。但你做的神都知道,我们承认我们不完美,这些不要在意。每次神都给我安慰,让我重新去喜乐地服侍,重新面对攻击你的人,不计较,饶恕,还把她当自己的亲人。”金颖坦诚地对《境界》记者说。

  “有一次我们很辛苦搞了活动,我们认为很成功,但结束后一个姊妹对我的工作提出了批评,认为我的工作很不到位。她觉得参加的人太少。其实她完全不了解,群里看似人多,但是很多人是外地的,还有的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来。那天我都很惊讶来了60多人,因为这个人数比我想象的多多了。看完以后,真的我在流泪啊。不敢相信,我觉得她应该是很了解我们的难度的。哭够了,在楼下拿着手机,我在想要怎么办,我要回复她,不能置之不理。回家先祷告,然后回复说我知道我做的很不完美,我需要神的带领和姐妹们的帮助,欢迎你以后多提意见。

  过了很久之后,她和家人生病了说需要我祷告,我立刻祷告并将祷告发到祷告组中让更多人代祷,然后每天关心她的病情。她很感动,说其实你做的很好,我回答说其实我做的并不好,我是发自内心的。其实神一直在打磨我,问我,‘金颖,你受到攻击,你痛苦,你是不是还在想着你自己呢?因为你想着你自己就会痛苦,如果跳出你自己,就不会感到这样的委屈’。其实这样的事情到现在还会遇到,不停地遇到,我觉得就是神在用我,神让我变得越来越平静了,原来还特别愿意去解释什么,现在我知道我是为神做,‘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本文成文资料除了个人采访外,还采用了喜乐烛光团契部分见证内容,特此感谢。)

  TAG:病魔 害怕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九代奇恩”与今天的中国教会  上一篇:为什么有人不喜欢基督徒? 打印文章   录入:华美   责任编辑:华美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 赞助商链接
  • 热门文章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3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