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走进教堂:《环球时报》报道论语圣经对读

作者:祝剑     来源:基督时报 时间:2012-10-17 07:11:24

2012101619195743.jpg

近日,《环球时报》英文版深度栏目以《孔子走进教堂》为题,报道了石衡潭博士《论语》、《圣经》对读活动。

“这是一个礼拜日的下午,一小群基督徒正在进行常规聚会。他们以唱赞美诗开始,并举手敬拜。随着一声‘阿门’,祷告结束,他们坐下来开始学习,但所学的不是《圣经》,而是孔子的经典——《论语》。”文章以现场活动的一个场景开始。

今年年初,石衡潭和一些学者、牧者发起了这项读书活动,并通过博客和微博在网上组织学习。每周,石衡潭会布置一些问题让学员们思考,并在下节课进行讨论。学员需要每周在博客上回答思考题来进行课程的学习。而在今年8月,石衡潭博士在北京开始了《论语》、《圣经》对读的学习班。

这个班级阅读《论语》文本,石衡潭提供解释,并引出《圣经》中含义相近的章节来对照。例如,《论语》中有一节孔子的话:“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石衡潭先生将这节同《圣经?路加福音》9章58节进行对比:“狐狸有洞,飞鸟有窝,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

石衡潭说,对读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基督徒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很多基督徒对传统文化不了解,一些甚至反对学习,因为他们认为,他们唯一需要读的是《圣经》,他们担心《论语》和其它学派的思想可能会给自己的信仰带来扰乱。”他提到了信徒对于信仰之外的学习没有热情,忽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现象。

要文推荐两年前山东省曲阜市盖教堂受到儒家学者的拦阻的事件中,儒家学者将这个工程看做一种傲慢的、公然的挑衅,而基督徒却指出,这种拒绝表明他们的信仰还有待被完全接纳。

石衡潭博士分享说,希望通过《论语》和《圣经》的对读,帮助促进两种文化之间的对话和更好的理解,但是他们的努力遭受到了来自基督徒和儒家学者的共同批评。石博士认为,他的《论语》教学则是帮助基督信仰融入中国文化的另一种努力。

当年利玛窦那样的西方传教士在16世纪来晚期来到中国的时候,他们也学习了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他们穿上中国传统的学者长袍,尝试通过儒家思想来解释天主教信仰。石衡潭博士认为,通过持守《圣经》的终极信仰,他们能更好的理解圣人。

“我们相信《论语》和《圣经》之间有相似之处,但是孔子没有透彻地表达出这些思想”,石衡潭说道,他相信,当谈到万事皆有“时”时,孔子本质上是在谈论跟从上帝或者天的意志。“我们相信,孔子像其他人一样,也在本能地追寻着上帝,或者最高能力,在寻找着终极的答案。”

石博士的对《论语》的“圣经式”解读遭到大多数儒家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尽管可以承认儒家和基督教在某些思想及其表达上有相似性,但它们的出发点是非常不同的,“尽管两者具有相似性,但各有不同的根基,所以以这种方式来阐释《论语》是成问题的。”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基督徒在学论语,这是件好事情。

虽然遭到众多不解和反对,但是作为一名基督徒,石衡潭博士没有放弃过尝试和持续的努力,他说:“基督教信仰有待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之中,这就是我们正在尝试做的。”

【原题】孔子走进教堂:《环球时报》报道论语圣经对读

  TAG:孔子 教堂 环球 时报 论语 圣经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从“中国好声音”看基督教音乐的创作  上一篇:莫言《蛙》之书评:以基督徒视角的解读 打印文章   录入:大漠   责任编辑:大漠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 赞助商链接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5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